都江堰是成都的文化名片。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格局。父子二人的姓名被嵌入一座城,成为不朽的地理标识和水利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都江堰作出了高度评价: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两千二百年前,蜀地百姓谈水色变。当时的成都平原,并非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而是大旱时天坼地裂,饿殍遍野;洪涝时沼泽遍布,生灵涂炭。发源于岷山的泯江,飞湍瀑流,沿溯阻绝。流经灌县,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水患加剧。加之成都西南面的玉垒山阻挡岷江东流,致使夏秋两季丰水期,川东大旱,川西大涝。岷江这条暴躁的巨龙让蜀地百姓苦不堪言。“岷江一怒,百姓无路”是当时岷江水患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316年,秦国为了实现迂回攻楚战略,亟须打通成都与岷江的水上通道。这就需要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涝时防洪、旱时灌溉,以实现航运及军事功能,为秦统六国做好战略物资储备。
通晓水利的李冰被秦昭王任命为蜀地郡守。面对严酷复杂的水患形势,他深知治理岷江水患关系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危和蜀地社会经济发展,更关乎秦国国运。李冰毅然肩负起治水重任,决心励精图治根治岷江水患,为秦王统一全国提供丰厚的物资保障。

李冰胸怀天下,心系黎民百姓的生命安危和冷暖饥饱。为使老百姓不再遭受水患侵害,同时能利用岷江之水灌溉万亩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真正意义的天下粮仓。李冰父子克服千难万险,深入灾区,走访民情。百姓危如累卵的生存现状,激发了他们治理岷江,为民根除水患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李冰父子鞠躬尽瘁,造福西川的治水信念。他要大力发展西川农业。李冰父子邀请当地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共同研判水患灾情,虚心向他们请教治水经验。为了全面获得水文信息,他们踏勘岷江方圆数百里,走访有识之士,深入调查先期治水失败的原因,了解水患的特点及其对民生的影响。历经数月,他搜集整理了第一手翔实准确的水文资料。他们结合岷江流域的水文数据及周边地形地貌特征,找到了岷江水流规律和水患的根源,为治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事实支撑和科学依据。
分流结合,以疏为主的治水方略在李冰头脑中初步形成。李冰父子在观测、实验和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思路。他们综合各种治水方案,形成了治理岷江水患的大胆构想—— 修建都江堰。其目的就是因地制宜,合理调节分配岷江水量。在修建都江堰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性设计出“鱼嘴分水堤”——一个形似鱼嘴的导流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将灌溉与排洪的两个对立的矛盾体实现了和谐统一。当初鱼嘴是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堆成,年年须要维护。这种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地理形貌,顺应水流规律,运用物理原理,实现引势利导,以期达到防水、治水、御水、利水的良好效果。内江之水遇到旱年可灌溉三百多万亩良田,让千里蛮荒变成了沃野千里的中国粮仓,让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鱼嘴导流堤的设计方案巧夺天工,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家思想的完美而具体的验证。
在长达数十载的施工过程中,李冰父子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带领百姓突破生产力落后、劳动工具简陋、工程技术匮乏的局限,发明了竹编笼石截流导水术和杩槎筑坝御水术。杩槎是将三根大圆木用竹篾绑成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置以鹅卵石。以杩槎为基础建造的堤坝,耐久结实且稳固,能够抵御水流强烈冲击。在开凿玉垒山时,他们采用“火烧水浇”的土办法,将大量树木堆积在山石上,使其燃烧,将岩石烧红,再用江水浇泼,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山岩瞬间崩裂,便于凿山取石。他们以愚公移山之志,一寸一寸艰难推进,终于开凿出峡长三十六米,平均宽度约二十米,深度近十九米的一道人工渡水槽,俗称宝瓶口。宝瓶口具有取水和限流的双重功能,是都江堰施工中的伟大创举。“宝”字凸显其引水限水的核心作用,“瓶”字反映工程状貌和技术难度。宝瓶口位于内江左岸,上距飞沙堰一百米,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进水口,成为内江灌区的引水“咽喉”。由于宝瓶口过水断面狭窄,既起到调节内江水流进入成都平原的作用,又与离堆共同壅高水面,增大飞沙堰的排洪效果。这种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形成天然的安全屏障,彻底根除了成都平原免受洪水威胁的历史隐患。

距鱼嘴下游七百米的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系统精妙设计的关键工程。飞沙堰与与内江左岸虎头岩相对,是金刚堤下段的泄洪工程,低坝宽约二百四十米。正常情况下,飞沙埋起内江堤岸,把水导入宝瓶口,从而保障了成都平原用水量;当内江径流超过两百立方米每秒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排入外江。飞沙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排沙,在弯道环流、虎头岩挑流以及宝瓶口与离堆壅水顶托三方共同作用下,飞沙堰将进入内江百分之七十的沙石排出,使其不致于淤塞内江渠道。飞沙堰通过弯道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排沙,防止河道淤塞。李冰父子利用弯道环流原理,让水流自弯道处自动排沙,避免了泥沙淤积。更为绝妙的是他们在内江凤栖窝处埋置了卧铁,用之反馈每年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当淤沙超过卧铁平面时,须组织人力及时清理,以保证下游水流通畅,使工程千年不衰。这种“深淘滩,低作堰,以水治水”的智慧,对今天的水利建设者有着深刻的启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水利历史上以水治水的范例。他们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体现出人尽其才、物适其用的朴素系统的工程思想,最大程度节约了生产成本和社会资源,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质量。李冰父子领导灌县人民撼天动地改造河山,是我国水利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杰作。

面对大自然的洪荒之力,李冰父子和当地百姓并没为之屈服,而是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征服自然,改造河山。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治水思路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观;是中华文明与大自然和合共生的传奇之作。修建过程将天时、地利、人和运用到了极致,体现出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大自然过程中人定胜天的精神意志,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融容与共的永恒追求。都江堰至今仍然灌溉着成都平原超过千万亩农田,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这座不朽的水利工程,历经沧桑,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水利功能。灌区集聚了四川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四川三分之一以上的国民经济总值,是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命脉,对四川粮食生产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告诉我们,任何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伟大工程,不仅靠科学技术取胜,更要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创造才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坐标,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
李冰父子的治水精神体现着以人为本、仁政爱民的为官之道,是官员勤政爱民的精神象征。李冰言传身教带动儿子二郎共同治水,父子同心献身于伟大的治水事业,他们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为民造福的治水事业融入家族血脉。在父亲李冰的影响下,李二郎积极协助父亲治水,不孚众望,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和人民意志之中。他们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不图名利,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共创大业。这是李氏家风的精魂,也是李氏良好家风的传承和发扬。李冰晚年还亲自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最终累死在治水工地。李冰父子鞠躬尽瘁为民治水的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代水利人永恒追求的崇高境界,是当代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学习楷模。李冰父子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敬仰的精神图腾。
作者简介:王宇鹏,陕西商州人,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作家联盟副主席,《大家风范》编委会副主任。有80余万字的作品在《辽河》《南方》《三角洲·名家名典》《中原文学》《经典传奇》《中国诗歌》《乡村文学》《北大荒文化》《大武汉》等杂志及媒体发表。
《文化强国·大家风范》名家专栏
终身顾问:王业松
总顾问:
董山峰 阎雪君 耿建华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李 浩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陈志铭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
紫轩 王桂平 静轩 王宇鹏
总编:戴思翰
本期轮值主编:紫轩
编辑:寒烟 子墨
投稿邮箱:djff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