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诺尔湖畔的长调》中的草原深情
山高林密
作家诗人林红梅(笔名雨霖)发表于阜新周末报的《呼和诺尔湖畔的长调》这首抒情长诗,充满了草原风情,描绘了对呼和诺尔湖畔的歌唱与思念。诗人以草原风物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深情感人的艺术画卷。
第一节:开篇写道"风掠过呼和诺尔的草甸时/总带着你的名字/”。诗人以风为情感载体,"名字"成为自然元素,奠定全诗"风诵情书"的基调。“像那只白鸟掠过湖面/翅尖轻点处/”。此处比喻精妙,风与白鸟,名字与鸟影,湖面与记忆形成载体。"我掌心的纹路便开始生长/沿着湖岸/沿着河湾/长成你当年拴马的绳/“。诗人用自然景物与自我感官精妙交织的写法,让诗意物我交融具象可触。核心意象链完成思绪和地貌化过程,掌心纹路从生命符号转为情感信物拴马绳,暗示草原情愫已刻入生命基因。这种具象美感比起朦胧诗意更胜一筹。
第二节:“套马杆挑起的晚霞/还悬在陈巴尔虎旗的半空/”。这里诗人用动词"挑起"赋予静态晚霞动势,将瞬间定格为永恒壁画。"你勒马转身的刹那/衣角扫过的野菊/至今还在每年七月绽放/”。 "衣角扫过"的微小动作,经时间放大成季节轮回的仪式。这里体现了故事的高远境界,表达了心灵不灭的光焰,也反映了爱之追求的执著,意象的诗句就会获得非凡的品质。"我数过你马蹄踏碎的晨露/七十二颗/颗颗都盛着半阙歌谣/剩下的半阙沉在湖底/成了鱼群洄游的方向/”。诗人运用数字玄机,七十二暗合蒙古族"72敖包"文化符号。半阙入露为瞬态记忆,半阙沉湖成永恒坐标。指引生物洄游,喻情感成为自然法则。
第三节:"篝火在毡房前摇啊摇/你的马头琴把星星钓上岸/”。"钓"字颠覆天地方位,琴声如钓线连接星河与人间。这是诗人的感觉、神思、情绪等集艺术客观地超越性表达。“我褪下的银镯躺在石桌上/映着湖光晃啊晃/晃成你腰间那把弯刀的模样/”。女子银镯与男子弯刀,一刚一柔形成对比,配饰转化暗示情感升温。"你说草原的风从不说谎/就像莫日格勒河绕着山坳/绕成九道弯/也绕不过/我递奶茶时发烫的指尖/”。作者运用巅峰意象抒发情感,自然伟力的九曲河道和情感热能的发烫指尖,营造出超现实情感诗意。抒写个性和意境营造像个小抖音,无论音韵节奏还是炼字炼意,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四节:"后来你随马队走向远方/缰绳上还缠着我编的草绳/我把你的誓言种在湖畔/长出一片芦苇荡/”。缰绳与草绳的缠绕,暗喻情感对远行的羁绊。 抽象誓言种在湖畔,也能长出具象植物来,开创了语言农耕意象。诗人把誓言喻为芦苇荡的设计极妙,在全力追求一种诗意的拓展。“风过时/沙沙地念你的名字/秋草漫过去年的蹄印时/我还守着那堆冷掉的火苗/灰烬里藏着未燃尽的约定/”。风过时的沙沙声既是自然声响又是思念的低语。 "未燃尽"三字如暗火,冷灰与余温的辩证,彰显了草原版的情感思念美学。诗人注重构建那些逼近生活本质的细节,使诗意在清晰和透明的状态中显得更为豪迈和高远。
第五节:时空折叠术运用十分巧妙,诗人写道”昨夜风里飘来远方的尘埃/带着戈壁的沙/带着雪山的凉/”。远方尘埃成为一种乡愁,携带三千里外的气息而来。"我知道/那是你驯过的风/又来读我鬓角的霜/”。动词炼金赋予情感化,"驯风"尽显游牧者本色,"读霜"突显新意象。诗人将思想情感置于细节描写中,表意曲折别有风味。“就像当年/在篝火噼啪的光晕里/你低头读我发间栖着的月光/读着读着/就把影子读成湖面上/永不散去的倒影/”。这里的时空折叠,加深了诗意的情感递进。由当年篝火中的月光阅读,发展到今日风霜阅读。最惊艳当属超有画面感的“把影子读成永不散去的倒影/”,诗人将虚影实写的手法,让主题获得永恒的质感。
第六节:”如今呼和诺尔湖的水/还在等你的浪/就像我摊开的掌心/还在等白鸟落下/”。以水等浪,喻等待爱情的信念,暗合蒙古族"水有记忆"的原始信仰。"掌心等白鸟落下"与首节"白鸟点水和掌纹生长"相呼应,掌心从生产纹路的过去到等待再聚首的现在。“等风再吹过草甸时/能捎来你的长调/从河的源头/到湖的尽头/一遍又一遍/”。首尾风的意象呼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形成了完美的回环结构。诗人用风的影子做结尾,深化长调结构层次和主题意境,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与现实的艺术色彩。
整首作品以天地为证,尽显草原诗的魂魄。诗人是精神世界的孤旅者,她逐日而行构建了永恒的诗歌美学。恰似蒙古长调中悠扬的牧歌,最深沉的情感永远在她文字里回荡。
读林红梅老师的诗,深觉她不仅影响着诗坛,也深深影响着我。而且让我看到一束光,亮亮的暖暖的。也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诗,不妨用他的诗做结束语。现抄录如下:
用生命影响生命
泰戈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
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着所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