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 旗 颂
当2025年9月3日的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战旗组成的方队缓缓驶过,猎猎风声里,仿佛奏响了跨越80年的历史交响。那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不是普通的织物,而是镌刻着民族风骨的丰碑,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山河破碎时的浴血,藏着英雄儿女的赤诚。
“狼牙山五壮士”战旗掠过眼前,仿佛又见陡峭山巅上,五位勇士把枪托砸向岩石,纵身跃下悬崖的身影。他们用生命诠释“宁死不当俘虏”的气节,让这面旗帜成为“无畏”最震撼的注脚。
“杨靖宇支队”战旗紧随其后,冰天雪地的东北林海仿佛在旗面上铺展开来。将军胃里只有棉絮、树皮和草根,却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敌人周旋数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面旗,诉说着“中国人骨头最硬”的传奇。
还有“刘老庄连”战旗,82名战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日伪军,为掩护群众转移,从拂晓战至黄昏,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旗帜上的每一缕红,都是他们用生命护佑家国的证明。
80面战旗,就是80段可歌可泣的史诗。它们是先烈用热血染就的底色,是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站起的精神图腾。当风拂过旗面,那“哗啦啦”的声响,是历史在提醒我们: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先烈的牺牲里,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是要从旗帜的鲜红里,汲取“敢打必胜”的力量。
如今,新时代的征程上,这80面战旗仍是我们前行的指引。不必人人奔赴战场,但每个人都可以在岗位上扛起“责任”——教师把英雄故事讲给孩子听,工人把产品精度做到极致,青年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我们或许成不了战旗上的名字,但可以成为让战旗继续飘扬的力量。
勿忘国耻,是记住曾经的伤痛;吾辈自强,是接过先烈的接力棒。当战旗的影子落在我们脚下,便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未来,由我们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