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人:以正为本,以诚为根,以德立业♥
♥★文/黄冬生
(赣州市大余县民间中医药传承协会会长 )
时值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复兴之际,我作为全国首个民间中医药传承协会的负责人,深感责任重大。大余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既是“牡丹亭”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医药传承的沃土。数百年来,民间中医人以“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守护乡邻健康,用口碑与匠心铸就了“医者仁心”的底色。如今,我们协会也要向全体成员及社会郑重倡议:做人要正直、要诚实、要讲信用、要有良心、要有格局。这不仅是民间中医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中医药文化生生不息的根基。
正直为骨:守医道之正,拒歪风之侵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民间中医人虽无“国手”之名,却有“守门人”之责。我们手中的每一味草药、每一根银针,都关乎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正直,是医者的脊梁。
面对利益诱惑,须坚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初心;面对诊疗争议,须秉持“实事求是,不夸疗效”的原则。曾有会员被药商以高额回扣劝说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他严词拒绝:“若为钱财失了医德,我便不再是医者,而是商人。”此等风骨,正是协会对每一位成员的基本要求。
正直,亦是行业的底线。
协会定期组织《中医药法》《医疗纠纷处理条例》学习,明确“不可超范围行医”“不可虚假宣传”等红线。我们深知:只有守住正直,才能让民间中医药在阳光下健康发展。
诚实为脉:以真知为本,去浮华之弊
民间中医的根基,在于“口传心授”的实践经验,更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
诚实,是对技艺的敬畏。
大余民间流传“三不治”:一曰病因不明不治,二曰药性不清不治,三曰患者不信不治。这“三不治”,实为“诚实”二字的外化——不夸大疗效,不隐瞒风险,不强行施治。协会老会员李医师,曾遇患者求“一剂药根治糖尿病”,他坦言:“此病需长期调养,我无灵丹妙药,但可助您控糖养生。”患者初感失望,后因疗效显著成为他的“活广告”。
诚实,亦是对患者的责任。
协会要求成员诊疗时必须明确告知“何病可治、何病难愈”,严禁以“祖传秘方”为名行欺诈之实。近年来,我们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多起“神医骗局”,保护了患者权益,也维护了行业声誉。
信用为基:以诺为重,以信立身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民间中医的信用,体现在一言一行的承诺中,更体现在一代一代的传承里。
信用,是代际相传的契约。
大余许氏家族四代行医,其祖训“药方必验,疗效必达”被刻在族谱首页。第四代传人许医师曾遇贫困患者无钱抓药,他不仅免除诊金,还垫付药费,留字据“待您康健,再还不迟”。患者十年后携子登门致谢,称“这字据是我家的传家宝”。此类故事,在协会中不胜枚举。
信用,亦是社会认可的基石。
协会推行“诊疗调理记录公示制”,要求成员将处方、疗效、费用公开,接受患者监督。多年来,协会成员零投诉率达98%,“找协会中医,放心”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良心为魂:以善为念,以仁为本
“医者父母心”,这句古训在大余民间中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良心,不仅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
良心,是危难时刻的担当。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协会成员自发熬制“防疫汤药”,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2022年洪水灾害后,他们深入受灾村庄,为村民提供针灸理疗、心理疏导。有人问:“不赚钱还倒贴,图什么?”他们答:“图对得起这身洁白的白大褂。”
良心,亦是日常诊疗的细节。
协会规定: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五保户调理,要酌情减免费用;对求助的急症患者,要即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硬规矩”,让民间中医从“手艺人”升华为“守护者”。
格局为翼:以传承为志,以创新为途
民间中医人不能仅满足于“守摊子”,更要有“开新局”的格局。这格局,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
格局,是开放包容的胸怀。
协会与广州华立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定期派员进修;与韶关某医院共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让民间技艺走进现代医疗体系。老中医李师傅感慨:“以前怕‘秘方’外传,现在明白:只有分享,才能让中医活下去。”
格局,亦是面向未来的眼光。
我们鼓励成员探索“中医+康养”“中医+文旅”新模式:在岭南百草养生堂设中医体验室,在桃花岛建草药科普基地,让中医药从“诊所”走向“生活”。协会“大余客家中草药炮制技艺”申请省级非遗,正是格局升维的成果。
以德立业,共筑中医药新辉煌
中医药的传承与振兴,需要高精尖的技术,更需要“德艺双馨”的传承人。我们协会的民间中医人,或许没有华丽的头衔,但有“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天下人无病”的赤诚;或许没有惊人的财富,但有“救一人如救一世”的担当。
正直、诚实、信用、良心、格局——这十五字,是协会的立会之本,更是每一位民间中医人的修身之要。让我们以此为镜,自省自励,让大余的民间中医药成为赣南大地的亮丽名片,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最后,谨以协会宗旨共勉: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济世有仁心,立业以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