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前夜》
文/朱春水
中元节前夜
还未圆的月儿
却分外皎洁
或许是为了照亮
那天堂回人间的路
街头巷尾里
都燃烧着纸钱
忽明忽暗中
亲朋围蹲在一起
与先灵别样地团圆
秋蝉的鸣叫
穿透寂静长空
袅袅青烟处
似乎又看见奶奶
笑盈盈乘晚风而来
——2025年09月05日(中元节前夜)随笔
于寻常夜色里,写尽思念的温度——评朱春水《中元节前夜》
这首小诗以中元祭祖为核,用极简的意象、克制的笔触,将中国人对先人的绵长思念,酿成了一杯清浅却温热的酒,读来余味悠长。
1. 以景衬情:让思念有了“可触的模样”
诗人善用节日特有的意象搭建情感载体。未圆却“分外皎洁”的月,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照亮天堂回人间的路”的温柔信使,将抽象的“盼归”化作具象的牵挂;“燃烧的纸钱”“袅袅青烟”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媒介,“忽明忽暗”的火光与“围蹲在一起”的亲朋,构成一幅静默却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别样地团圆”五字,道尽生死相隔却心意相通的复杂况味,克制中藏着深沉的眷恋。
2. 细节点睛:让回忆有了“鲜活的温度”
诗的结尾是全作的“情感爆点”。秋蝉的鸣叫撕开寂静,青烟缭绕中,“奶奶笑盈盈乘晚风而来”——这一细节瞬间将宏大的“祭祖”主题,落到了具体的个人记忆上。没有撕心裂肺的悲戚,只有奶奶熟悉的笑容,仿佛她从未远去,只是乘着晚风与后辈赴一场中元之约。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让思念脱离了沉重,多了份跨越生死的温暖与释然。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精准的意象,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个人的情感记忆完美融合,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与细腻的回忆里,触摸到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对“根”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