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皇始三年(398年),距前秦建元二年(366),始开凿的莫高窟约30年,与麦积山石窟开凿时间大体相同。时置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为“昙曜五窟”。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特色,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反映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所以,云岗石窟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一样,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云岗石窟的建造大体也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为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各窟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佛、当今佛和未来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
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为第20窟,是云冈石窟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
中期约自文成帝以后至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465-494年)是造像内容最丰富的时期。洞窖平面多为方形,多具前后室,个别的保留类似第一期的椭圆形草庐形式;有的窟内中部立塔柱,还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壁面雕刻都作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的布局;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凸起式的衣纹逐渐被简化为阶梯式的衣纹;汉式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日益增多,佛像的服装换上了新型的褒衣博带式的样式;外来的佛教石窟艺术显著地开始了逐渐东方化,出现了利用已开凿的石窟壁面,雕造小龛的做法。
后期指魏孝文帝太和19年~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没有成组的窟,中小窟多,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云冈各处;洞窟内部日益方整,塔洞千佛洞、四壁重龛式和四壁三龛式的洞窟,是这时流行的窟式。集中表达了三世十方皆为佛国、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时空观念,这无疑是云冈石窟走向成熟时代的伟大创作。窟口外面的崖面上出现了券面和力士等雕饰,这种雕饰愈晚愈繁缛。少见在窟内有丰富而生动的浮雕场面。造型愈来愈瘦削。龛楣、帐饰也越来越复杂。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续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是研究雕塑史、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造像体量高大者有十余米,如第13、98窟摩崖大佛;体量小者仅十多厘米,如窟内壁面上的影塑造像。
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有极高审美价值,如第78窟主尊坐佛魁梧强健,第44窟坐佛慈悲宽悯,第133窟9号龛弟子笑意盈盈,第121窟菩萨与弟子“窃窃私语”,第123窟“童男”“童女”纯真稚嫩等,充分体现了麦积山石窟造像浓厚的地域特色。麦积山石窟受阴湿多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壁画保存较少,但价值极高,题材丰富,构思精妙、技法娴熟。主要包括说法、本生、经变、千佛、礼佛等内容。如第127、135、26、27窟大幅经变和本生故事画,构图宏伟、人物众多,是中国北朝壁画艺术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北周时期创作的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结合在一起,使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