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再现受降斗争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受降》观后感
作者/葛国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央视总台在《国家记忆》栏目隆重推出6集纪录片《受降》,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英勇抗日,夺取胜利并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历史历程,观看后令人震撼,感受颇深。
纪录片《受降》聚焦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保卫胜利果实、捍卫人民利益,在各抗日根据地展开的艰苦卓绝的对日本侵略者的受降斗争。全片分为《针锋相对》《反攻作战》《齐鲁出击《华中破晓》《进军东北》《华南凯歌》,更多详尽的历史细节,系统地回溯了我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突出反映中自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1945年8月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阐述了苏联参战后的形势和党的方针、任务,指出:苏联参战,使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我们的任务有4项,即配合作战、制止内战、集中统-、国共谈判。同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全国人民应该加强团结,为夺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延安总部朱德总司令连发7道命令,对日发出通牒,限其缴出全部武装;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一道道来自延安总部的“受降令”发布之后,各区部队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全面反攻,保卫和发展人民的胜利果实。日本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受降权不是等来的!
“受降”是指在战争或冲突结束后,被打败的一方向胜利方投降的行为。“万人冢”是对受降仪式的一种形象化称呼,它源自于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受降仪式,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战役中。“万人冢”这个称呼主要是因为投降的一方通常是大规模的军队或者是代表大量士兵的高级将领。这些投降者的数量庞大,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万人”。而“冢”则是指坟墓或埋葬之地,这里用来比喻受降仪式的场景,暗示着战争的结束和战败方的沉重损失。总之,“万人冢”这个称呼是对受降仪式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强调了投降方众多和战争结束的重大意义。
80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2日,历史的转折点在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书上铭刻。这一举动不仅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还为亚洲战场的和平奠定了基础。日本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彻底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胜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这一胜利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通过观看纪录片《受降》,通过公开展示投降书的签署,可以永久提醒世人战争的残酷与代价,促使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深入纪念这一胜利,强调珍惜和平、铭记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燃。倡导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相互尊重与认可,共同构建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文化与记忆不仅影响了国家身份的塑造,也在促进民族间理解与宽容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不仅是遗忘的尘埃,更是未来的指南,让我们铭记历史,启迪未来。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胜利的荣耀,更能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2025.9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