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故都震华夏
文/刘孟领
华北历史第一城邢台,赵襄子定都于此,雄图大展。赵氏在邢地,建信宫,筑檀台,以胡服,促改革,熠熠生辉的光环闪亮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
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455年,赵襄子即位后,赵国首都首建于邢。那时正处战国时期,赵氏立国自赵简子起,已经初具轮廓。公元前457年,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即位,随机发兵消灭代国。赵襄子四年,作为实力强大的晋国四卿之一智伯,勾结韩国、魏国吞并赵襄子的地盘,并围困赵襄子于晋阳一年多的时间。在面临洪水淹城、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赵襄子派张孟同出城,私下联合韩魏二氏,反而灭掉了智氏,形成赵、韩、魏三家分晋局面。分晋后,赵襄子选择了向北向东发展的战略,逐渐占有了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西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地区。这时再把偏僻的晋阳作为赵国中心,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由于赵襄子做世子时,经营邢台多年,使邢台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在赵国吞并邯郸、柏人城(今隆尧)之后,邢台的地理优势更加明显。于是,赵襄子在公元前455年从晋阳迁都于邢地。当时赵国邢邑的“襄子殿”,就在清风楼西北侧,原桥东区政府所在地。
邢台之“襄”来源于赵襄子。赵襄子本名毋恤,是赵简子(赵鞅)的儿子,为赵国的开国之君,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有辟地之功,有立国之勋。《史记》说,他在位33年(前457——前425)。在当时争夺政权的残酷斗争中,赵襄子注意团结内部,向外不断扩张,把握时机,转化矛盾,力挽狂澜,败中取胜,灭掉了智伯,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使赵国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
檀台烟雨,名垂青史。公元前355年,赵成侯思念当年邢侯代天子以巡诸侯的雄风,用魏国进献的“荣椽”,在信都扩建邢侯台,更名为“檀台”。这种台阁式的建筑,高俊华丽,气魄宏伟——清晨登台,举目远眺,旭日东升,朝霞满天,光辉熠熠,令人兴奋;而西望夕阳西坠,巍巍太行,群峰争辉,只有檀台凌空,灿灿的阳光,使人们叹为观止。至隋唐,檀台胜景仍烟雨飘渺;到明清时期,“檀台烟雨”也是顺德府十二名胜之一。明代顺德知府李攀龙,触景生情,当即为邢台留下千古绝唱:“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檀台的修建,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遂立邢为信都。赵武灵王时,也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宋代时,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为依据,把龙岗县改名为邢台县。此后至今就有了邢台市名字的称谓。
胡服骑射,威震华夏。赵武灵王(前325——前299)主持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了合纵抗秦,赵武灵王在边境线上巡察,看见守卫边境的少数民族“胡人骑兵”往来如梭。他想,刚才还在眼前,一会儿便不见踪影。胡人的士兵上身穿的是窄袖短褂,下身穿的是细裤皮靴,而且还有着高超的骑马与射箭技术,举止灵便,往来如飞。而赵国的士兵,身着宽袖大袍,披着笨重的盔甲,穿着烦琐,动作迟缓,虽然武器比胡人优越,人数比胡人众多,但战斗力却不如他们。赵武灵王认为,要想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必须效仿胡人,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军队更加强大。《史记》赵世家中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今邢台市)”。又说:“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说天下,五日而毕,”决定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在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胡服骑射改革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胡服骑射改革,体现了它的开放包容精神。赵武灵王敢于吸收外来文化,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具有积极意义,最终使赵国军队变得更加强大,这也体现了赵武灵王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政治智慧。这次改革,对于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真是——赵国故都威震华夏
赵 舞燕歌颂邢州,
国 色天香百泉流。
故 事惊人诉战国,
都 俞吁咈度春秋。
威 风凛凛藏檀台,
震 古烁今映星斗。
华 星秋月胡服射,
夏 雨春风醉未休。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
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