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西瓦纪事
作者:陈真武
人生宛若一本书,每个人都在以日复一日的步履秉笔书写,忠实地记录着生命的轨迹。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后,以及“九三”大阅兵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前夕,我人生的这本书,很自然地翻到了“康西瓦”这一页。
康西瓦,坐落于昆仑山脉与喀喇昆仑山脉交汇的万山深处,海拔4280米。那里有高原湿地和页岩盐层,藏羚羊、野狼和牦牛群不时出没。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期间,这里曾是西线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反击战中牺牲的八十七位烈士,至今仍长眠于康西瓦北坡的冰峰之下。
我所在的医院在战时担任康前指临时野战医院。医护人员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与边防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对“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边防”的军队卫生工作方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与认同。
战后,大部队陆续撤回,但仍有众多官兵坚守在千里边防线上。野战医院虽然后撤,那些已与边防战士血脉相连的医务人员,却自愿请命继续驻守高原、靠前服务,将医疗力量前伸,为巩固西南边陲贡献力量。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上级批准在康西瓦设立医疗站,为边防军民提供医疗保障。
这个小小的医疗站,已在风雪边防线上坚守了六十三年。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解放军报》首次向全国、全军报道了该站全心全意为边防服务的感人事迹,誉其为“喀喇昆仑红色医疗站”,后经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站名为当年国家最高领导人亲笔题写。
1967年,我被派往该医疗站驻防。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医疗站还有三个邻居:兵站、新藏公路养路段和空军导航台。那时正值“运动初期”,但我们野战医院不论在山上还是山下,一律以战备训练和正常医疗工作为主,不开展“四大”。那不是我第一次上山。1965年,我曾参加中印边境重大战略军事行动(内部称“佯动”),随部队进入阿里防区。虽然因过度劳累患上高原肺水肿,但仍坚持完成任务。相较之下,康西瓦的海拔对我已不算什么。
在医疗站,我们除了为往返换防的部队提供医疗保障,还定期为周围的单位巡诊。那时不分陆军空军、部队地方,大家都亲如一家,连各家的看门狗见了我们都摇尾巴。兵站不仅为往来人员提供食宿,还管理着远处山沟里的武器库和粮库,那些管理人员也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当然,收治伤病员、奔赴前卡抢救危重病人,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1967年岁末的一天,我们接到紧急通知:空喀山口一名战士胃出血,生命垂危。当时正值大雪封山,天地白茫一片。但对白衣战士而言,病人就是命令,再艰险也要履行使命。我们迅速组成抢救小组,由站长郭叙义带队,我、护士吴佩莲和驾驶员何振英立即出发。
大雪铺天盖地,道路早已难辨。主干道上尚可凭借电线杆摸索前行;一旦驶上通往前卡的简易公路,情况便愈加艰难——遇河床尚可行驶,虽不时遭遇巨石,总算有路可循;若无河道可依,则全凭驾驶员的经验与运气。
就在这样的路况下,救护车突然滑入山沟。幸亏积雪深厚,人车均无大碍。我们脱下毡筒和皮大衣,换上毛皮鞋,试图将车推回路面,却用尽力气也纹丝不动,最终只能等待救援。那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我的双膝关节被冻得又红又肿,疼痛持续数月,后来还是靠我自己针灸和热敷才治愈。
而这次“遭遇”与其他战友的经历相比,还算幸运。第二天,前卡官兵见我们迟迟未到,料到我们被困,立即派出高炮营的牵引车前来救援。我们最终得以赶到,对病人展开抢救。医疗站的医护人员为抢救前卡战友,不知经历过多少这样的惊险时刻,但从未有人退缩。
通常医疗站一年换防一次,但我们这一批却驻守了一年零八个月。原因是上级通知,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接见各边防部队代表,医疗站也有一个名额。大家推举站长郭叙义作为代表,并获得批准。但接见时间因战备紧张等原因一再推迟,于是全体人员一致要求延长守防时间,以迎接那光荣的时刻。然而最后,代表虽已抵达乌鲁木齐准备进京,上级却突然下达紧急战备任务,代表中途返回,此事再无下文。
我们延长守防的这段日子,也见证了一段历史:鉴于康西瓦海拔高、生活条件差,且非指挥部所在地,不利于伤病员康复,上级决定将医疗站迁至八十多公里外的三十里营房。搬迁工作正是由我们这一班完成。如今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广为人知,但她在康西瓦坚守的五载岁月,却鲜有人知晓。
那时,站领导三十多岁,我们才二十出头。如今常有人问:在昆仑山待一年八个月,不寂寞吗?可当时的我们,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我们是一个战斗集体,亲如兄弟姐妹,同甘共苦、团结一心。除了完成医疗任务,我们还去山沟挖盐,一挖就是一卡车,除了自用,还供应山下医院食堂和各家各户;我们去打红柳枝当柴火,在湿地水沟里捕小鱼,自己养猪、种青稞、养蒜苗改善生活。那时我们还要做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不仅自己跳,还去兄弟单位教大家跳。喀拉喀什河——内地称为墨玉河——从站旁流过,我们用清冽的河水清洗医疗器械、病房被单,也洗自己的衣服。
后来人或许觉得我们有些“傻”,对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也有不同看法,但在我心中,这一切始终纯粹如初——那是边防战士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表达忠诚的方式。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却过得充实、有意义。这就是如今,我回首人生之书、翻至“康西瓦”这一页时的最深感触。
▲作者简介
陈真武,1961年入伍,毕业於新疆军区卫校,新疆军区康西瓦前指临时野战医院护士,新疆军区152野战医院护士、护士长;1978年转业,从事医护工作,1999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