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李商隐的爱情之花(二)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二十五岁时,春天又参加考试,经过令狐綯(李商隐初期幕主和老师之子)引荐,进士及第。因为同年韩瞻,于春天结识了人生中的第二朵荷花一一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韩瞻本人就是王茂元的另一个女婿),双双掉进情网,不能自拔,李商隐托与自己交好的王茂元的妻弟李执方为媒人,于六月下旬向王茂元提亲议婚并成功。第二年,李商隐赶赴泾原,与王氏喜结连理。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池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这是李商隐的《荷花》诗。又是一个夏日,又是在荷池边,李商隐又一次同心上人相会。只是这次与他相会的不是已经入道,飘飘欲仙,令他仰望,喜欢、疑虑的"仙姑",而是清纯无比,出语盈盈的王家少女,二人相会在曲江池芙蓉苑。
当时王家女住在离芙蓉苑不远的李执方本家李十将军的家里,王氏女随李十将军家到此设席纳凉观荷,商隐被约骑马前来相见。
芙蓉苑夏日荷花盛开,柳荫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而在李商隐看来,王氏女就像那含苞待放的荷花,其美丽和香气都无与伦比的,加上夕阳返照,月下朦胧,“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曲池》),商隐流连忘返,从傍晚到深夜,一直沉醉与其中。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亦实亦虚。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以形容洛神之美。商隐亦有此意。但这又是实指,二人应在水边游玩,王氏女在心爱的人跟前毫不拘束,戏水弄湿了罗袜;重新点亮的灯,照着锦被,暗示二者亲密到了什么程度。
唐代的风气是开放的,且王茂元深爱李商隐之才,二姓议婚大体已定,彼此心照不宣,这就是这次二人欢会的注脚。
将此诗同《碧城》其二相比,同样华美的语言,但基调却不同。金榜题名,良家少女,双情相悦,好鱼得水,所以诗里充满愉悦轻松的气氛,而无孤独悲哀疑虑之感,隐晦的同时,庄重代替了颠狂。
二人成婚后,商隐对自己的妻子是非常满意的。王氏出身豪门,门第高贵,其父王茂元还善于敛财,家中富有。而李商隐的父亲李嗣只做过获嘉县令、藩镇幕僚之类的小官,并且死得早,商隐实际出身于清寒之家。王氏不计门第,操持家务,夫唱妇随。于是商隐又有一首《赠荷花》诗,就是写给自己妻子的。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荷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实际上把自己比作荷叶,妻子比作荷花。希望二人和谐美满,相知相守到永远。这是对妻子的赞美,对幸福的满足,对未来的期盼。
得之桑榆,必失之东篱。商隐找到了他的人生幸福,但这却是他仕途沉沦的开端。因为这桩婚事,他得罪了座主令狐綯(有人猜测商隐与令狐家族某女有瓜葛),而令狐绹以后又是牛党中坚,商隐沦入了牛李党争之中,多年只能担任小官和幕僚,为了一家人的衣食漂泊江湖,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王氏荆钗布裙,持家教子,生活艰难却无怨言。她是李商隐的贤妻,也是他的知音和精神支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二人离别后相互思念的产物。
商隐的诗,今天看来,很多带有谶语性质。他担心的荷花"翠减红衰",不自觉变成现实。多年生计艰难和操持,大中五年(851年)初秋,年届不惑的李商隐痛失了自己的爱侣,王氏在这年初秋因病去世了。多年后,商隐又来到了曲江。眼前荷花己落,荷叶己枯,他想起了初见王氏女的那个春天,又想到了同王氏女离别的那个秋天,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如今妻子去了,只剩下疲惫不堪的自己,仿佛曲江里的残荷。想及于此,商隐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一一《秋暮游曲江》
多年的磨难,透支了他的生命力,不及五十,商隐就带着他对昔年的追忆和不舍去世了。
李商隐的一生,同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他就是荷花转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