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为奶奶点起一盏长明灯,以高原的习俗,将纸钱投入跃动的火焰中。看纸灰如黑蝶般乘风而起,此时我仿佛看见您蹲在灶前烙馍时花白的发梢。奶奶,您烙的馍馍香气还在记忆里萦绕,焦脆的外皮,柔软的内里,每一个都盛着您手心的温度。您说的"做人要心善"的教诲,就像这馍馍的麦香,早已揉进我的骨血里。奶奶愿您在天堂望见最辽阔的云天,闻到最清甜的麦香。若您真能循着这烟火归来,请尝尝我为您新烙的馍和炒的菜,可还像您当年教的那般酥软香甜。
中元节的暮色总带着水墨的氤氲。街角燃起的火光如沉睡的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有人匆匆掩面而过,仿佛这夜真游荡着可怖的幽灵。而我知道,这一夜,中国人以最温柔的方式,与逝者共享一轮明月。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心跳停止,是生物学上的告别;葬礼终了,是社会关系的终结;而当世间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遗忘,那才是真正的终极死亡。中元节的深邃,恰在于它是对抗终极死亡的一场庄严仪式。
这个节日背负太多误解。人们只道它是“鬼节”,却鲜少知晓它与除夕、清明、重阳并称四大祭祖节,更不解其中蕴藏的天地智慧。中国人从不以恐惧看待死亡,我们以香火延续思念,用仪式沟通阴阳。据古老传说,此夜黄泉之路洞开,已故亲人可重返人间,再尝一口家常菜,再看一眼牵挂的人。于是我们放河灯、摆供桌、焚纸衣,不是为了驱散什么,而是为归来的魂魄温柔引路。
中元的浪漫,藏在每一盏莲花灯摇曳的烛光里。那顺流而去的灯船,载着生者未及说出口的想念,漂往来世今生。白居易写“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是我们的求而不得;但“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却是我们的信仰坚持。死亡从不是永别,遗忘才是。中元节就是一场关于“不忘”的盛大仪式。
这个节日更藏着悲悯众生的胸怀。除了祭祀先人,人们也会为无主孤魂焚香施食。这种对陌生亡灵的照拂,体现的是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中元的月光不仅照亮归家的路,也温暖那些漂泊的魂。
中元亦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地官赦罪之说交融。它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既是集体的,也是私人的。在这一天,儒家的慎终追远、道教的阴阳调和、佛教的普度众生,都融合成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
望着河面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我突然明白:每缕光都是一个跨越生死的拥抱。它们告诉我们,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思念,爱的人就永远不会走远。中元的智慧,教我们敬畏天地,感怀先人,更珍惜当下。
愿天上亲人清净安息,愿世间众生温柔相待。当中元的月光洒满人间,生死不再是对立的两岸,而是被思念连接的此岸与彼岸。那满河莲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中国人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死亡能终结生命,但无法终结爱与记忆。
作者简介:
王华 网名:丹顶鹤、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曲学会会员、西北城际都市头条青海片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