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亮剑
——关于“9·3”大阅兵的冷思考
文|董惠安
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9·3”大阅兵,在万羽和平鸽的腾空飞翔中落幕,但强大的兵种阵容、惊世的镇国神器,让曾经回荡在天安门上空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强声,不再是一句口号。这次超级大阅兵,可谓一次强势“亮剑”。而这些神器的成功研发,更是艰辛无比的“铸剑”,其中有多少代人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耳畔仿佛响起一阵歌声:“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古今中外凡成功的大阅兵,不仅是国威军力的展示,更是一种国民意志的动员和凝聚。最初让我感觉振奋的,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莫斯科红场大阅兵。众所众知,那是二战中德军已经兵临城下,莫斯科危在旦夕的形势下,斯大林冒着极大的风险,利用纪念“十月革命”之机,在红场举行的“破釜沉舟”式的阅兵。强敌就在城外,接受检阅的十多万苏军,冒着大雪,迈着坚定的步伐,经过检阅台后便如同滚滚洪流冲向城外,与侵略者展开殊死血战。我曾经有过困惑,难道城外的德军不知道莫斯科城内在搞大阅兵?就没有干扰破坏的行动?最近看到的资料是——
当阅兵开始后,无线电波把阅兵的消息从红场传到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德国柏林。德军将领在战后审判中供认,希特勒身边的人都没有向他汇报红场举行阅兵的事,他完全是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当阅兵进行曲和整齐的步伐声响起时,希特勒还没有反应过来,直到收音机中传出震耳欲聋的俄语口号“乌拉”后,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立即冲向电话,命令位于莫斯科前线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要求德国空军第二航空队将莫斯科阅兵现场炸得片甲不留!
尽管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并不适合飞行,德军飞机还是强行起飞,当它们接近莫斯科上空时,遭到苏军歼击机和高炮部队的猛烈阻击,甚至有多架苏军米格-1歼击机直接撞向德军飞机。结果,没有一架德军轰炸机能飞到红场上空,倒是有25架德军飞机被苏军击落,剩下的机群只好悻悻地逃回基地。红场阅兵后的苏军经过浴血奋战,三个月后将德军打退到距莫斯科100公里至250公里的区域,德军损失了50余万人和大量技术兵器,遭受了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德军“无敌”的神话被打破。但值得铭记的是,参加红场阅兵的十多万苏军官兵,大部分没有生还。颇有华夏战国时代荆轲刺秦时“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典上的大阅兵。当时的北平和平解放不久,西南战火未熄,蒋介石还在广州。共和国是在战争废墟中崛起的,开国大典的阅兵式还有硝烟之气。所以当讨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时,我们的伟大“教员”坚持要其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保持原状。的确,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之中,蒋介石也制定了轰炸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后来担心故宫被炸毁而被国人骂作“项羽”第二,故取消计划)。当时受阅的武器装备,大多是缴获而来,堪称“万国货”。空中仅有十几架飞机,为了应对蒋军飞机的偷袭,还是带弹飞行。飞行员中居然还有部分日本战俘(当然已经感化为忠诚的中国人民的战士了)。总之,如果说今天“9·3”阅兵中的武器装备是“炮”,当时的装备妥妥的算是“鸟枪”。然而,就是这样的阅兵所展示的精气神,真正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这句出自伟大“教员”的哲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在1971年的一次阅兵所展示的强大的武器装备,尤其是代表当时巅峰武器水平的T-62等主战坦克及机械化部队,以及这些装备对世界形成的威慑力。当时中苏交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常常释放出“要对中国领土进行纵深打击”的信号。中国当时应对的措施是积极备战,疏散北京人进口,同时“深挖洞、广积粮”。 有部苏联1971年的阅兵纪录片显示道,飞机坦克形成的钢铁洪流令世界震撼,更震撼的则是纪录片解说词,在检阅这些钢铁猛兽时,解说词很是嚣张:“这样的武器,我们要多少、有多少!”
客观地说,苏联在冷战巅峰时期的地面武装力量全球最强,1970年代苏联部署在中苏边境的坦克数量达万辆以上,远超中国同期装甲力量。苏军宣扬“大纵深作战理论”,扬言苏军坦克群“一周内可推进至北京”。然而,中国的“不惧战、不忘战”和积极的备战,加之在国际上的纵横捭阖,确保了山河无恙。苏联则转身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潭。那些“要多少有多少”的武器的绝对优势没有保住苏联的国运长久。众所周知,苏联的解体并非武器装备落后,更并非外敌的入侵。而崩盘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铸犁为剑”,膨胀的军工拖垮了经济,有着广袤良田的苏联,粮食竟要靠大量进口。从《列宁在十月》中看到“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的期待,到七十年后仍旧在期待“面包和牛奶”,经济崩溃了,人心散了乱了,国将不国了。后来,俄罗斯一些经济学家把俄罗斯比作“奶牛”,把一些加盟共和国比作吸吮其牛奶的“小牛”,借助成立所谓的“独联体”,把一些加盟共和国“小牛”当成累赘和包袱甩出去了。那些强大的武器哪里去了?据说是为了从西方获得经济援助,被迫答应西方条件,将大批的飞机坦克自行拆解,或弃之荒凉旷野。
回首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反思我们对日寇的最大胜利是什么?我不认为是缴获了多少武器,消灭了多少日军,光复了多少被占领的国土,而是对日本军队的“夺其志”,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诛其心”。那些饱受“武士道”精神熏陶的顽固的日军士兵,何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中的忠勇战士?日军飞行员何以愿为我们的开国大典作空中表演?日军飞行员教官何以忠心为我军培养飞行员?这都是我们通过战场的残酷较量、俘获后的春风化雨,完成了“夺其志”的艰难过程。尤其在不久后的抗美援朝战中,志愿军和美军的浴血较量,更强化了对日本战犯的“夺其志”力度。他们在志愿军胜利的广播声中低下了曾经高昂的头,不再称呼中国为“支那”。日本民族恢复了对中国自隋唐以来的尊重和友好。而这些日籍解放军和战犯中,有不少人成为了中日友好的使者,并积极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改开后外资最大的来源国。历史有着清晰的记忆,曾经作为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针对日本侵华的历史,于1995年8月15日公开表示过向中国人民的道歉。本次“9·3”阅兵,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以贵宾身份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谁能说这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最大收获呢?
网上有人说,面对“9·3”大阅兵的场景要预备“震撼、壮观、威武、雄壮、排山倒海……”等形容词,而我则认为,应当联想到“以武止戈”“上兵伐谋”“铸剑为犁”等寓意深刻的成语。
过去常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是”。但我听说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军队在抗震救灾过程表现出的兵力远程投送能力和救灾的顽强意志,让西方势力感叹,再想在中国的海岸边架几尊大炮就来奴役中国人的时代过去了。而今天大阅兵展示的种种超前的海陆空武器,看来真该让“亡我之心不死者”好好想想了。然而,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不可忘战。但最理想状况还是“以戈止武”。如果亮亮健美的肌肉就能吓退地痞流氓,又何必大动干戈呢?
有网友注意到在“东风61”导弹的高调亮相。东风-61推测射程达11000-20000公里,可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它与“惊雷-1”空基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共同构成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它的亮相标志着中国核威慑能力进入新阶段,其技术突破与战略组合进一步强化了“以武止戈”的国防逻辑。有人说了,中国拥有了东风5C后,全世界劝我中国冷静;而中国拥有东风61后,则可以劝全世界冷静了。这个大神器,完全可以镇住一些“秀肌肉者”。那些总想在中国周边搞事的国家和人,真该冷静一下了。
无人战车、无人潜艇、无人机群在检阅中的出现,更引发了世人军事理论的颠覆碰撞。于是有了“九三阳谋”的说法。在西方社会,一直以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备受推崇。资本主义世界好战的因素之一,就是想通过战争消灭低层人口,从而化解劳动力过剩、资源短缺等等经济危机。而当无人战争装备的出现,不用人上战场当炮灰了,资本主义发动战争的核心目的就被颠覆了。这场“阳谋”的深层逻辑在于:当战争不再消耗人口,资本主义就失去了转嫁危机的传统阀门。无人战争装备的展示,将宣告战争模式的转化。这对于西方的好战分子来说,有点找不着北了。驱使活人和机器人、无人机作战,不是以卵击石吗?消耗不了人口的战争,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当手机支付断了小偷行窃的路径时,无人作战装备也许就会断了西方资本用消灭底层人口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套路。技术变革无声瓦解旧规则,比战场的正面交锋更凸显战略智慧。从更大的方面讲,这也是“以武止戈”思想的一种拓展。
看到“9·3”阅兵式上展示的各种先进武器,我在高兴和震撼之时,心底也生一种希望,就是希望这些武器最好“停在发射架上”,永远不要发射。如同一把利剑铸成了,拔出来亮一亮,但不必大杀四方。我们的武器一旦要发射出膛,则意味着我们的国土遭受到了外来侵略,“中华民族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然而,我最希望的是,通过对这些武器高调展示,让公开的、伪装的敌人在我们的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面前望而却步,在无人作战装备面前冷静沉思。“不战而屈人之兵”,铸剑为犁,安享和平,精心构建我们开门迎客、发展经济的环境,这应当是“9·3”大阅兵的深刻内涵。
董惠安202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