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南记事(四)
安徽卫艾云
堰南这里过年,热闹。一个生产队虽然也就二十多户,但其实就两个大姓和德银他们一家的外来人口。整个生产队三面环绕着一个堰沟,呈现一个大大的半包围形状。几十户人家,现如今老的老,小的小,青壮劳动力都基本出门了,而且大多都结伴去了上海和苏州两个地方。
去上海的那一批人,主要集中在码头上,从最初的扛包开始。去苏州的那一批人,主要集中在工地上,从搬砖开始。两批人,绝对都是能吃苦的人。德银去外地,主要是他的那个饭店生意不行,就跟着自己的老表们一块出门了。这一出门就是几十年,油漆工的活脏活累活,经常是好几家活交叉着干,德银毕竟是做过生意的人,为人处事还是比较老道的,他的活也相对来说比较多。临近过年,因为天气冷,活减少了不少。刚到腊月旁,德银就准备回堰南。
这趟回堰南,德银是不准备再外出了。德银回来,他老娘和媳妇高兴得不得了。
德银的妈每天都要张望的路口旁,生产队长也安排人挂上了红灯笼。堰南这地方,主要还是靠着地过活,有好几个阜阳来的人承包了地种水稻,但是生产队的几口水塘暂时还是闲着,所以德银想回来承包着搞养殖和农家乐。
生产队前后有四口大水塘,两两相连,前后间隔也不是太远。德银从回来开始,每天都在外面跑,他想把想干的事尽快落实。媳妇依旧是忙前忙后,娃一放寒假,她就不用学校家两头奔波了。但是照顾老娘和家务活,她是一项不落。德银成天在外跑,回家就叽里咕噜跟媳妇讨论着,媳妇觉得要去外地学学技术,养鸡鸭鹅不难,养猪和养龙虾就有难度了。再说批量养,牲口们头疼脑热的,还是自己懂比较靠谱。媳妇考虑的这个点,德银认为有道理,他准备买点书学学,在学中干,是德银挂在嘴边的话。农家乐对他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想当年他做的卤菜可是远近闻名。
过年的气氛是越来越浓了,德银妈的状态也有好转。夫妻二人打心眼地高兴,一边张罗着打年货,一边准备跟村里把合同签了,还一边在跑市场买材料。前面的水塘这块,德银准备养鸡鸭鹅,后面水塘准备养鱼和龙虾。老房子还要翻下搞农家乐,德银跟村里商量,把路口这块的灯和路都修整下。村长马福是实在人,村里有人回来投资,他是喜欢很。毕竟这整个村,在乡里一直都是没有摘掉倒数的帽子。德银一去找他,他立马就是精神抖擞。村里这留守的情况,他也是无能为力,毕竟大家都要有一口饭吃。温饱问题不解决,其他的事都是空谈。他每年趁着过年档,挨家挨户做工作,想让更多年轻人留在村里,但是大家都觉的村里基础太差太差了,都不愿意留啊!马福自己想想村里的确是留不住人啊,他自己部队专业刚回来那会,他也受不了。成天在家嚷嚷着要出门要出门,但是最终还是留下来了。都走,村里真是毫无希望了。他时常这样安慰自己。他也是热血青年一个啊!老村长挺看重他的,但村里实际的困难真多。
马福这回心想德银能这样把外面几十年的活丢了,一心支持村里,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