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真诚
广东:苏音
近日看到报道说,曾经颇负盛名的天涯社区破产关闭了,不由有了些感触。说到这论坛或曰BBS,在如今微信一统天下的时代,好些后生大概一头雾水了,其实它不是什么“开会”的时尚代称,而是互联网在2000年前后大行其道的电子公告系统的中式称谓,英文缩写叫BBS,指通过计算机登录网站,分类阅读和发表网贴,并与其它用户交换信息等的一种网络功能。常泡论坛的网民,与现在整天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在论坛上你能更多是看人家在说是什么,而微信却是你在乎别人如何关注你和点赞。
论坛分门别类,如社会热点、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也有美食健康等等版块,各有所好,因好而聚。2005年前是论坛的黄金时代,什么FM365、中青论坛、西祠胡同、大洋论坛、天涯社区等,聚集了很旺的人气,许多帖子一粘上去动辄就是几百数千上万的阅读量。1999年我有了电脑后不久就上了网,那时家庭还几乎都是拨号上网,用电话线接上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连入网络,一上网家里的电话就无法打入和拨出了,当时的网费也挺贵,1分钟要好几毛钱,为省钱就去购些充值卡,面值多数是50元或100元,一般是打五折价。
在本地的论坛上我结识了一个网名蓉子的网友,开始她总在我的帖子上灌水跟帖,我见她见解不俗,便也作些回应。一来二去渐渐就越聊越多。那时还没有QQ,便通过网帖下面留的邮箱互发邮件,聊的内容除了帖子本身,也谈工作生活、家中琐事、世事人情、开心烦恼……总之随兴而至,或长或短,有时廖廖数语,问个近况;有些一写就上千字,一来一往,说个不停;有时隔上几月都快淡忘了却见邮件又飞鸿而至。这电子邮件的来往一晃就是四、五年,不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吗,这应该就属此列吧。虽没在现实见过面,可并不虚拟,彼此的情况大概都知道,蓉子那时还是二十多岁的女孩,也曾扯到一直未曾谋面之事,我应曰:顺其自然,不刻意求之,随缘而遇。其实要见面也很简单,她的一个活动圈子中就有我的熟人。有一年我生日那天,静静地也没谁知道,连前一年生日之际,我在一个不在同一城区的朋友家悄悄过了,辞别时告诉他,忘不了在你家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他闻之连道,怎么不早说?明年就肯定记得要祝你生日快乐了。也未兑现承诺。吃了妻子做的蛋面,打开电脑登入邮箱,不料见到了蓉子别致的贺卡,不由心头觉得淌过一阵暧意,这样的友情实在是随缘而至。
论坛的管理者叫版主,因不少人用拼音输入为求快选了同音字而成“斑竹”,也有叫“斑猪”的。我最常去的一个论坛是21CN,刚去了不多日,遇到一位网名阿燕的斑竹,也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阿燕那时主持论坛上一个最受欢迎的版块,在当时聚集极高的人气。初识阿燕,是因为她接连在我的帖子上回应,其时我甚至还不知什么叫斑竹呢,只是见那回复识见卓尔,又颇有共鸣,就按那签名下附的邮箱,给她发了伊妹以表谢意,不想竟就由此颇繁通起电子邮件来,有时甚至一天二、三封。我们从电脑、网络、论坛等聊起;随后转到了爬格子、写东西的感觉;也顺带说到文学什么的;又讲述各自的经历、工作际遇、还有童年趣忆、家庭琐事;更涉及到社会世事、人生感悟;话题海阔天空,随意而至。邮件来往了不几回,她就将自己的真名实姓、所在城市、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等个人简况都告诉了我。随即还挂来了电话,她笑说是要核实一回,靠不闻其声不谋其面的网络太虚拟。除了交流,我还从阿燕那学到了不少上网技能,从她那我知道了用FOXMAIL来收发邮件;那时不要说宽带就是电脑也还未普及,上网不免惜时是金,总是来去匆匆。由此邮件可以在断网后从从容容细读一封邮件,又认认真真打好一封回复,再在上网时发出去。后来,还是她教我学会了怎么用QQ。
阿燕在管理论坛的同时自己也频频发帖,几乎见天一帖甚至多帖,风格也丰富多样,评论时事尖锐大气,不乏理性的思考。而她的一些写家庭、写情感的帖子又是很富小女人气,充满了感性与柔情。作为斑竹的阿燕主持每日一个主题,在当时不仅较其它网站的各论坛别开生面,更让浏览者嚼着品味凝思。她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忧患,在赢得了众多网民的喝彩的同时,给人更多是警醒和启迪,而且她的高产尤让网友们眼馋,见天一帖,往往下笔就千言,有时还一天几帖。终有一天阿燕展翅远飞了,她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到了更佳的去处,到广州当了时尚媒体的记者,不再当版主了,论坛竟因此寂寞了许多。
网上风水也是轮流转,先是QQ的普及让论坛的热度降低了许多,大概2005年后,博客的推出和时兴又让论坛人气大不如前,随着微博成为主流,论坛走向冷落,连带博客也开始了衰落,到了全民玩微信时代,以前知名的论坛好些关闭了,有的转了型,就是还存在也不似当年,终于天涯也难以为继了。可论起来,微信的朋友圈加的都是熟人,是封闭起来玩,偶尔会有一二个陌生人来加,还往往是为推广促销而来,而且短视频的流行,人人都忙着刷视频了,连朋友圈也渐渐地乏人问津起来。如论坛这般有着开放性多元化,更多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平台就相忘于江湖了,真不知越来越快餐式的网络日后还能有多少真诚的相交。
本文作者:张跃飞,笔名:苏音(也是小名,因生日是十月革命节之故)。广东省作协会员、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岁月风铃》、合集《生命的呼唤》《与爱同行》,电子书《流连时光》等,曾获市年度汕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