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很善良,但说实话,大多数人连善良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包装成了“善良”,把沉默是金、精于算计当作人生智慧——连善良的真正含义都不明白,我们又凭什么说自己善良呢?
那到底什么才是善良?罗曼·罗兰讲过一句话:“除了善良,我不承认世上还有其他任何高人一等的标志。”我一直相信,那些内心纯净善良的人,往往是最早觉醒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他们对弱者有真正的同情。而当他们看清楚这些苦难到底从何而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痛恨制造苦难的源头。
相反,那些冷漠的人呢?他们无视正义,活在自以为是的无知里。
所以我想说,善良,从来都不是软弱。它是需要胆识的,是需要智慧的。真正的善良,是能看清苦难的根本,并敢于对抗制造苦难的源头——这才配叫善良。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没资格谈善良。因为我们既没有那样的见识,也没有那个胆量。我们甚至搞不清苦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却轻易地把自己那套懦弱、麻木、委曲求全称为“善良”?这不是善良,这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世界上受伤的总是那些所谓“善良”的人?为什么那些不择手段、利用别人善良的人,反而看起来过得更好?那我们还要不要坚持善良?
我觉得,我们对善良的理解一开始就偏了。如果一个环境里,善良是有回报的,那善良的人自然会变多。如果作恶才有好处,那坏人只会越来越猖狂。所以善良的人多不多,并不取决于人本身,而取决于土壤。什么样的土壤,长出什么样的鸟。
再说一点:老实本分不等于善良。老实本分说穿了,很多时候只是无能,是任人宰割。你别把自己那套懦弱无能也称为善良,这两者毫无关系。懦弱的人表面上是顺民,可一旦得势,一夜之间就能变成暴民。
我想到诺贝尔奖得主崔琦的故事。他父亲去世时,他姐姐去向村里人借铁锹埋葬父亲,结果没有一个人肯借。为什么?就因为他有海外关系,那时候这叫“里通外国”,是坏人。结果后来他得了诺奖,全村人又突然以他为荣?这不荒谬吗?所以你告诉我,那些当初见死不救的村民,能叫善良吗?那叫懦弱,骨子里还藏着恶。所以崔琦一气之下,再也不回那个村。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懦弱、麻木、无能,跟善良没有半点关系。他们只是还没得势,一旦有机会,流氓相就露出来了。顺民和暴民,往往是一体两面。
还有人总说:“我很善良,但我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这根本是借口。因为真正善良的人,必然有胆识、有智慧,而良知本身就是方向。有良知,你才能看清未来,知道自己在哪、该往哪去,才能做出对的选择。你知道自己是什么鸟,该飞向哪片林子。
我以前常说,看过世界才能形成世界观。但我们身边太多人,虽然信息来源差不多,价值观却天差地别——根本是两种人。所以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见没见过世面,而在于你能不能透过世界的表面,见到天地、见到众生、见到真相。这背后的底层支撑,就是良知。是你用是非之心去判断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是非,看再多世界也没用。
我见过不少人,出国转一圈回来就说:“也没什么好看的,破破烂烂,地铁还不如上海。”这种人看世界,就像猪看书,你给它一本书和一块西瓜皮,它肯定选西瓜皮。
所以,比“看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内心有没有良知。没有良知,看什么都是白看。人的认知,跟学历、年龄没有必然联系,但它和良知绝对相关。真正善良的人,能够从自己或别人的苦难中反思根源,从而想办法避免苦难。人生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不是拥抱苦难。所以他们不会拉帮结派、为虎作伥,而是主动选择自己该站的位置。就像我一直说的:读书不是为了鹤立鸡群,是为了离开那群鸡。
善良的人,是自己做选择的人。他们掌握着自己生命的主动权。你别说什么“我这么善良,却不知道何去何从”——真正善良的人清楚自己的位置,也知道该去哪。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两代不行,就三代。一代托举一代,往前走。
我越来越觉得: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会生出真智慧。而那些虚伪的人拥有的根本不是智慧,只是阴谋算计、投机取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还以为这就是智慧。
还有一个区别:善良的人不怕独处,甚至享受独处。因为只有在独处中,人才能冷静思考,看清自己、看清别人,才能生长出智慧。而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根本不敢静下来。一旦独处,就要面对自己虚伪、甚至丑恶的一面——他们不敢承认,更不敢面对。一个静不下来的人,怎么可能生发出智慧?静能生慧,这是老祖宗早就明白的道理。
所以,说到底,善良从来不是软弱的别名,而是良知、勇气和智慧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