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征文获奖心得:以笔传暖,这份荣誉是认可更是前行的光
捧着商洛市慈善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指尖触到纸面“优秀奖”三个字时,心里最先涌起的不是雀跃,而是一种“被看见”的踏实——这份认可,不仅是给《情系商洛公益慈善,共筑温暖爱心之城》这篇文字的,更是给我笔下那些藏在商洛街巷里的慈善故事、给“以笔为媒传温暖”这份坚持的。
回溯写作时的日子,为了更真切地捕捉慈善的温度,我曾跟着社区志愿者去过独居老人家里,看他们帮老人打扫房间、读报纸,老人握着志愿者的手说“比亲人还贴心”时,眼角的笑意让我忽然懂了:慈善从不是宏大的口号,是这些细碎的、带着烟火气的关怀;我也去过商洛市慈善协会的办公室,看见工作人员整理捐赠物资到深夜,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善款的去向,他们说“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那份认真让我在落笔时格外谨慎——我怕写浅了这份责任,怕漏了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而这份荣誉,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既丈量出我文字里对“慈善真意”的理解,也照出了可提升的空间:比如在描写爱心企业捐赠时,若能再多些受助学子的真实反馈,故事会不会更有感染力?这样的自我审视,让这份认可成了我往后精进写作的“参照系”。
写作路上总有些“卡壳”的时刻:有时对着空白文档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时担心自己的文字没能真正传递善意。但每当这时,身边人的鼓励就像一缕清风,吹散了迷茫——朋友说“你写的故事让我想加入志愿者队伍”,家人帮我整理采访笔记到深夜,还有商洛市慈善协会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我的疑问,给我看往年的慈善案例。这些细碎的温暖,一点点攒成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就像这次获奖通知发来时,协会老师特意说“你的文字让更多人关注到商洛的公益”,这句话像给我加了一把劲,让我更确定:哪怕只是一支笔,也能为慈善搭起一座小桥梁,让更多人看见商洛的温暖。
而这份荣誉,更像一颗“定心丸”,夯实了我对“善意传递”的价值认同。以前总有人问我“写这些慈善故事有什么用”,我曾一时语塞,但现在我能笃定地回答:当我写下志愿者王阿姨五年如一日照顾残疾邻居,有人会受此启发主动帮助身边人;当我记录下慈善基金资助贫困生考上大学,会让更多人愿意为公益出一份力。文字的力量,就藏在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里。这份荣誉让我明白,“传递善意”不是一句空话,它能通过文字落地生根,能让更多人相信“温暖可传递、善举有力量”,而这,正是我一直坚守的人生价值。
往后的日子,我仍想做商洛慈善故事的“记录者”:去听更多志愿者的故事,去写更多爱心传递的瞬间,把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温暖,用文字酿成“微光”,照亮更多人的心里。最后,要再次感谢商洛市慈善协会搭建这么好的平台,让普通的文字有了传递大爱的机会;也要感谢每一个支持我的人,这份荣誉里,有你们的一份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