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联通 王鹏程
文以载道,廉自古今
讲述穿越时光的清风故事 感悟千年文脉中的廉洁智慧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清官廉吏的立身之道和精辟深邃的廉洁智慧,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故事一:名利两船与吞日之贪——《古鉴》中“欲望边界”说
传说,有一日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了金山寺。他远望着滚滚长江,百舸如梭,侧身问寺中的高僧:“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两条船”。乾隆惊奇地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是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有七情六欲,谁都想富贵。饮食男女,食色性也,无可厚非。但是,欲望,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要严格把握“欲望”的边界,超出了正常边界,就要沉沦,就要出大问题。在山东曲阜的孔府,有一幅壁画,叫《戒贪图》。图中一怪兽,形似麒麟,本质凶恶,名为“贪”。“贪”虽占据了八仙宝物及彩云中的金银财宝,仍妄图吞食太阳,最终因贪得无厌坠入大海,正所谓“祸莫大于不知足”。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十余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依然我行我素,一心追求名利、贪图享乐,把纪律抛在脑后,任由贪婪欲望一步步将自己带入沉沦与堕落,像极了葬身大海的“贪”,代价何其惨重,教训何其沉痛!
故事二:嗜取不止者戒——从“蝜蝂”看贪腐之祸
柳宗元《蝜蝂传》中的“蝜蝂”,是一种“善负小虫”。“行遇物,辄持取。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意思是: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它一旦能爬行,又不停背负东西。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最终摔死在地上。“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当今的贪官,虽然叫做“人”,但智商和这个叫做“蝜蝂”的小虫子有什么区别?见啥要啥,“吃相难看”,最终自取灭亡,真是可悲!
故事三:公仪休拒鱼——管住己好,方得长久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选自《淮南子·道应训》)。这故事是说,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特别喜欢吃鱼,国民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学生问他:“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能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就能够长期自己供给鱼。”多么朴实而又深刻的哲理蕴含其中! 公仪休嗜鱼而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清白做人,清廉为官,才能“一直有鱼吃”,真是廉洁自守的千年启示。较之先贤,如今的腐败分子,不光“脸皮厚”,还“脑子笨”;看似精明古怪,实则“拎不清”、“智商低”,真是应该好好感悟老祖先的慎好之智,算好廉洁人生“三笔账”,切不可执迷不悟,一错再错,被一笔糊涂账算计成可唾可悲可怜的阶下囚。
故事四:“暮夜却金”的“四知先生”
陕西渭南潼关有个杨震廉政博物馆,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展区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杨震清廉人生及为官之道,引申出深邃的廉政文化。杨震,东汉时期名臣,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特备黄金十斤,于白天谒见后,又乘更深夜静无人之机,将黄金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受到批评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当今的贪官和围猎者,在高悬的利剑下玩小聪明,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忘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道理,最终由风及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自拔。痛定思痛,真当好好解读感悟一下这穿越时空的廉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是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立身之道和廉洁智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汲取、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