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歌的行板(周云华)
朋友们,请您在阅读读本文前,点开下面视频,先欣赏视频中我们熟悉的旋律。这很重要!
丰富的和声,明朗的节奏,饱满的情绪,听起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注意,标题“我们从小唱到老的,原来是阿拉伯名曲”……
这是咋回事儿啊?我们从小唱到如今的优秀少儿歌曲,竟然是阿拉伯名曲?
没搞错吧!
谁在抄袭谁啊?真有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感觉!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我国一支优秀的经典少儿歌曲,曲风明朗,朝气蓬勃,温暖感人。它是1955年,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由老一辈优秀词曲家乔羽作词,刘炽谱曲。
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这新中国首部儿童电影的创作和拍摄工作,经常进行指导。
著名作曲家刘炽在接到剧组派其为剧中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谱曲的任务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工作中。
他深入到儿童演员们中间,同他们一起体验生活,寻找创作路径,激发创作灵感。
他们来到北京北海公园,看孩子们在北海上荡舟嬉戏,(刘炽生性怕水,未亲自登上小舟)四周美丽的景色,和孩子们荡舟时的无拘无束,天真烂漫,脸上幸福的笑容等一系列意象,碰撞出刘炽心中灵感的火花,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以腿为桌,用生花妙笔,将如潮水般涌动的乐思衍化成了经典的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支歌曲的精美旋律就这样诞生了。
孩子们都向刘炽围了过来,刘炽把刚谱好的曲调唱给他们听,孩子们都说,这就是他们在海上荡舟时的感觉和心情。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式结构为A加B的单二部经典结构,即:主歌加副歌,节拍型为四二拍,这种节拍律动感强,用的又是抒情性强的小调式。
笔者主观感觉曲调带有几分前苏联歌曲的风味。当时,1955年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我们正大受苏联文化的影响,在音乐方面尤为突出,《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山楂树》等苏联歌曲正大行其道,深受中国听众喜爱,音乐创作打上时代的烙印实属正常。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聚合,使刘炽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少儿歌曲尤为出彩。这支歌曲旋律优美,风味醇厚,节奏明朗,曲风温暖,律动感强,朝气蓬勃,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艺术珍品。
再来谈谈阿拉伯音乐。
阿拉伯音乐风格非常独特,他们打破西方音乐十二平均律体系,采用独特的二十四平均律,大量使用微分音阶,旋律重音突出,余韵绵长,节奏摇曳,让人形成幽深悠远,入耳动心又难以捉摸的感觉。
视频中阿拉伯乐团的演唱,阵容大而华美,演唱效果也相当不错,堪称视听盛宴。但一听就不是阿拉伯音乐那个味儿,(其间的变体倒还有一点那个意思)。
这并不是阿拉伯自己的原生音乐,笔者认为是借咱们中国的优秀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调作为精美的酒瓶,装上了他们与这酒瓶不太相配的酒水。当然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正体现了属于我们中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经典旋律,深得他们的喜爱。(不知这是否有侵犯版权之嫌)但我认为,以上所述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那网上气派的阿拉伯演唱阵容的视频,怕是网络“鬼魅”的造作,该不是Al的“杰作”吧!
(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
2025.9.3.夜

(本期编辑 庆悟宅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