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山南,阳光如金箔洒落在雅鲁藏布江两岸,风裹挟着沙粒掠过高原裸露的地表,带来一丝尚未褪尽的暑意。在这片海拔3600米的土地上,一株株幼小却挺拔的对节白蜡静静伫立,枝叶在强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回应来自远方的呼唤。
武汉绿林园艺公司董事长蔡平安蹲下身,指尖轻触一株树苗的根部,动作极尽温柔,如同抚慰一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盘曲如龙的根系上——这些源自湖北京山的“植物活化石”,此刻正以沉默而坚定的姿态,在雪域高原书写传奇。
对节白蜡,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仅存于湖北省京山市的一隅山林。1975年首次被发现时,便因其独特的形态与极高的生态价值震动植物学界。它寿命可达两千年,树干虬劲苍古,枝叶清秀疏朗,被誉为“立体的诗、无声的画”。更令人珍视的是,围绕其培育与造型形成的盆景技艺,早已列入荆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成为汉地传统园艺智慧的象征。
然而,将这样一株生于温润盆地的古老树种引种至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土壤贫瘠的青藏高原,无异于一场生命的冒险。高原年均气温仅5℃左右,昼夜温差常达20℃以上,冬季最低可达零下20℃,加之空气稀薄、蒸发量大,多数南方植物难以存活,更遑论生长。
面对挑战,蔡平安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历时多年,反复试验,最终提出“三阶段驯化法”:第一阶段,在武汉基地模拟高原气候环境进行炼苗,通过控温、减氧、增强光照等方式,逐步提升幼苗的抗逆性;第二阶段,将树苗移栽至山南市一处半阴坡过渡区,使其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中适应低氧与强紫外线;第三阶段,待其生理机能稳定后,再正式定植于雅江沿岸的防护林带,融入西藏“百里生态走廊”的整体规划。
如今,这片占地370亩的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对节白蜡与本地树种藏川杨、侧柏交错成林,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混交林体系。它们不仅承担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使命,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成为高原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但这不仅仅是一次生态引种的成功,更是一场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对话。每一株对节白蜡的背后,都附有一本精心编撰的非遗技艺手册,详细记录了“蟠扎、修剪、塑形”等传统技法,并特别融入藏式园林审美元素。汉式盆景讲究“曲中有势、动中求静”,强调人工雕琢中的自然意趣;而藏地造园则崇尚“天人合一、顺势而为”,追求与山川共呼吸的浑然之境。两种美学在枝干的扭转与空间的留白中悄然交汇,碰撞出新的艺术图腾。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对节白蜡被正式列为高原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在部分土地沙化严重的区域,其发达的根系能深入沙层一米以上,牢牢锁住流动沙土;其耐旱耐寒的特性,使其在极端气候中依然保持生机。首批移栽的幼苗,经过科学管护,成活率高达100%,创造了高原引种的新纪录。
昔日荒芜的河滩地,如今已被层层绿意覆盖。新绿如画,铺展在雅江两岸,不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也成为时代发展的绿色注脚。这片新生林,见证着西藏从生态脆弱走向绿意盎然的历史性转变,也映照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布局。
城市景观因之焕然一新。在山南的街道旁、公园里,对节白蜡或孤植为景,展露苍劲风骨;或与玛尼石、经幡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汉藏文化交融的园林画卷。春秋时节,嫩叶初展,翠色欲滴,吸引市民驻足观赏。孩子们在树下嬉戏,老人在荫下诵经,那一抹绿意,不仅是视觉的抚慰,更是心灵的栖居。
受此启发,山南市林草局创新推出“非遗树苗认捐”项目。每株对节白蜡均配有汉藏双语铭牌,清晰标注树龄、来源、栽植时间及养护责任人。认捐者可获得专属编号与电子证书,通过平台持续关注树木成长。
蔡平安在考察日记中写道:“当对节白蜡的根系与高原土壤缠绕在一起,汉藏文化也完成了最深沉的拥抱。”这句话,没有刻在石碑上,却镌刻在每一片新生的叶脉里,流淌在每一寸被绿意浸润的土地中。
站在雅江北岸新栽的林带旁,蔡平安遥望着远处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与泥土的气息。他轻声说:“等到来年春天,我们要在这里举办首届高原盆景展,让藏地的雄鹰与汉家的曲干同台亮相。”
话语未落,一只黑颈鹤掠过林梢,飞向远方。那一刻,他仿佛看见未来:千株对节白蜡在高原阳光下舒展枝叶,年轮一圈圈扩展,记录着时间的重量,也书写着一段跨越山海的家国叙事。
从京山到山南,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这不仅是一棵树的迁徙,更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最坚韧的生命终将扎根荒原,最深厚的文化必能跨越山河。而那一抹翠绿,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绿水青山间的永恒绽放——无声,却震撼人心。
文/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