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壮哉东庄:
一座水库的史诗与一个时代的回响
——喜读王满院美文
一、历史经纬中的使命
从试验洞的岩芯取样到浮桥上的握手问好,从国家发改委的批文到千军万马的施工场面,东庄水库的诞生轨迹被作者以白描手法勾勒成一部微型史诗。文中“七十余载砥砺梦”的凝练概括,将工程从地质勘探到全面建设的漫长历程压缩成一句铿锵的注脚,凸显了代代水利人的坚守。试验洞的细节尤为巧妙——这座浮桥连接的不仅是两座山体,更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为后文“铁壁舞动筑长龙”的恢弘埋下伏笔。
二、数据背后的恢弘叙事
作者以精准的数据构建工程之“巨”:97公里水域、7.3万亩水面、4.35亿立方米年供水量,这些数字与“陕西三峡”的比喻形成互文,让抽象规模具象化为读者可感知的壮景。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两次提到“震撼”——一次是项目获批的群体兴奋,一次是目睹施工场面的心灵震颤。这种由理性认知(数据)到感性共鸣(震撼)的递进,恰是重大工程文学书写的经典路径。
三、文学意象的张力
“铁壁舞动筑长龙”堪称点睛之笔。将混凝土浇筑的坝体喻为“铁壁”,既写实又写意;而“舞动”二字赋予冷峻工程以生命律动,与后文“起平湖”的柔美意象形成刚柔并济的美学对照。这种张力贯穿全文:浮桥的临时性与水库的永恒性、试验洞的微观勘探与最终工程的宏观体量、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文学抒发的澎湃,共同构成多维度审美空间。
四、时代精神的微观投射
作为陕西水利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工程,东庄水库的叙事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文中三次到访的视角变化(技术考察—开工仪式—采风视察),暗合了工程从规划到文化符号的升华过程。当作者以人大代表和作家双重身份回望时,水库已成为观察中国基建狂潮的棱镜——那些在泾河峡谷中挥汗的身影,正是一个民族向山河要效益、以科技谋生存的集体剪影。
结语
这篇千字短文以工程为经、以人文为纬,织就了一幅新时代的“治水图”。它提醒我们:每一座超级工程都镌刻着两种刻度——地质年轮里的岩层记录,以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精神年轮。东庄水库的浪花里,荡漾着科学理性的光芒,也映照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美文】
东庄水库
——七十年的梦想
文/王满院
打开手机,忽然看到一条新闻,东庄水库将于今年11月下闸蓄水。
信息发布者系咸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彦霄。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心里一阵激动。
十多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曾先后四次到过东庄水库。
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东庄水库的情景。
那是2012年11月13日,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领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的联合调研组要来考察东庄水库,时任礼泉县长的我,就陪同杜鹰主任前往考察调研。听县水利局的同志讲,杜鹰主任是一个专家型的领导,曾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过,后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对东庄水库的前期论证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先后几次到东庄水库实地考察。
那天,县水利局的车在前边带路,杜主任的车居中,我的车殿后。我们沿着山上的砂石路,下到沟底,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坡陡路窄,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车子颠簸的很厉害,两边都是成片的刺槐林。
在沟底,我看到有几间破旧低矮的平房,看样子已好久没有住人了。水利局的同志介绍说,东庄水库的规划建设史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9月,国家安排研究解决渭河流域防洪灌溉问题,陕西水利人首次提出在泾河建设高坝大库的设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论证,至今已六十年了,这些房子就是供最早从事勘探和论证工作的同志们住的。
“六十年?”我惊讶地问了一句。
一个项目光论证就花了六十年?这对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杜主任对东庄水库项目有特殊的情怀,到发改委以后,就主管这个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一直关注着这个项目,为项目的推进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近期国家发改委准备正式上会研究这个项目,杜主任专门来再看一下。”我心里忽然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国家建设一个大型水利项目真是不容易啊!对相关部门同志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杜主任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肃然起敬。
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终点—试验洞。
试验洞在对面的山上,为了通行便利,搭了一座浮桥。
打试验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山体的岩石结构,看会不会出现水库渗漏的问题。
杜主任站在浮桥边,和同志们一一握手问好,对大家表示慰问,详细询问了试验洞的有关情况。
听到国家发改委要正式上会研究这个项目了,大家都很兴奋。
随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均顺利批准了该项目。
我第二次到东庄水库,就是2018年6月29日参加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东庄水利杻纽工程全面建设推进会,这次会议标志着东庄水库正式开工建设。
后来,我还随省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及“花开礼泉,香满三秦”作家采风活动到过东庄水库。这两次都亲眼看到了东庄水库建设工地千军万马战山河,铁壁舞动筑长龙的恢宏场面,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地震撼。
东庄水库是我省库容最大、坝高最高、单体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形成长97公里,面积7.3万亩的水面,年供水量可达4.35亿立方米,堪称陕西的“三峡工程”。
壮哉!东庄水库,七十余载砥砺梦,泾河峡谷起平湖。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在《延河》《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中国乡村》《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