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会昌
1937年深秋,北风卷着枯叶掠过华北平原,一座被炮火摧残的小城在暮色中静默。城墙残破,砖石间嵌着弹痕,街巷空寂,唯有几缕炊烟从断壁残垣间升起。这座名为青石镇的边陲小城,曾是商旅往来的要道,如今却成了侵略者铁蹄下的废墟。然而,在这片死寂之中,仍有微弱的火光在暗处跳动,那是不愿屈服的中国人,在黑暗中点燃的抵抗之火。
青石镇的百姓早已习惯了空袭的警报声,习惯了在炮火的间隙中寻找食物与庇护。但真正让他们心寒的,不是枪炮,而是日寇的暴行。烧杀抢掠、强征劳工、设立“维持会”、推行奴化教育……,侵略者试图用恐惧、压迫,彻底摧毁一个民族的脊梁。可他们却低估了中国人的骨气,低估了这片土地上深埋的血性。
镇东头的老裁缝李守仁,年近六旬,背已微驼,双手布满针线磨出的老茧。他的儿子曾是国民革命军的一名士兵,在淞沪会战中阵亡。自那以后,李守仁便沉默寡言,每日只低头缝补衣物,仿佛要把所有的悲痛都一针一线缝进布料里去。可是,没有人知道,他那间不起眼的裁缝铺,早已成了地下抗日联络点的秘密据点。
裁缝铺后屋的地板下,藏着一部老旧的发报机。每到深夜,李守仁便会掀开暗格,取出设备,用摩尔斯电码向外界传递情报。他不是军人,不懂战术,但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不肯低头的心。他知道哪些日军部队驻扎在镇外,知道补给路线,知道巡逻时间。这些信息,经由他指尖的敲击,穿越夜空,传送到远方的抗日武装手中。
有一次,日军计划对镇北的村庄进行“清乡”,企图围剿一支活跃在山区的游击队。李守仁得知消息后,连夜将情报缝进一件送往邻村的棉袍内衬中。那件棉袍由一名假装走亲戚的妇女带出镇子,最终成功地送达游击队。当夜,游击队提前安全转移,日军扑了个空,反而在回撤途中遭伏击,损失惨重。
李守仁的行动并非没有风险。日军在镇上安插了密探,四处搜寻“通匪”之人。一名年轻教师申士勇因私下教授学生《义勇军进行曲》,被宪兵队抓走,被酷刑折磨后活活烧死。消息传开,全镇人心惶惶。有人劝李守仁收手,他却只是轻轻摇头:“我儿子死在前线,我若不做点什么,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这片生养我的土地。”
除了情报传递,青石镇的百姓还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战。镇西的老胡铁匠铺,表面上是打铁修农具,实则暗中为游击队打造匕首、地雷引信;药铺的陈掌柜,冒着生命危险囤积奎宁、磺胺,偷偷送往前线;就连镇上的几个孩子,也组成了“小鸽子队”,负责在街巷间传递口信,利用孩童的身份避开盘查。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名叫丁秀兰的女子。她本是镇上私塾的女先生,知书达理,温婉贤淑。丈夫董明成在日军扫荡中被枪杀,她抱着三岁的女儿躲进地窖,靠吃霉变的红薯熬过了七天。等日军撤离,她爬出来时,女儿已因高烧夭折。那一刻,她没有哭,只是默默将女儿埋在后院的梨树下,然后走进李守仁的裁缝铺,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加入你们。”
从此,丁秀兰成了情报员。她利用自己曾是教师的身份,接近日军设立的“新民学校”,收集日军教育政策、兵力调动等信息。她甚至冒险混入日军举办的“中日亲善”茶会,记下在场军官的姓名和职务。一次,她携带一份重要文件出镇,被哨兵拦下搜身。千钧一发之际,她将纸条塞进嘴里吞下,面对盘问镇定自若,最终安然脱险。
这些普通人,没有军衔,没有武器,却用自己的方式,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他们的抵抗,不是轰轰烈烈的冲锋,而是日复一日的隐忍、坚守。他们知道,胜利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火种不灭,希望就在。
1943年冬,游击队终于发动了对青石镇日军据点的突袭。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但意义深远。日军小队被全歼,据点被焚毁,镇上的“维持会”成员四散逃亡。当游击队的旗帜插上镇中心的钟楼时,全镇百姓涌上街头,老少相拥而泣。
李守仁站在人群中,望着那面飘扬的旗帜,泪水无声滑落。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那些在黑暗中默默牺牲的同伴。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无名者用生命换来的。
战后,有人提议为烈士立碑,李守仁却说:“碑可以立,但别写我的名字。我们做的事,不是为了留名,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中国人,是永远不会低头的。”
青石镇的故事,只是十四年抗战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东北的林海雪原,在华北的平原村落,在江南的水乡小镇,无数像李守仁、丁秀兰这样的人,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民族的尊严。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战争。它不仅仅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更是后方百姓的坚韧抵抗。从城市到乡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农夫,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战斗。这种战斗,有时是枪炮,有时是笔墨,有时是一封密信、一句口信、一次沉默的拒绝。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仅在于驱逐外敌,更在于民族精神的觉醒与传承。青石镇的灯火,曾微弱如萤,却从未熄灭。正是这千千万万点微光,最终汇聚成照亮黑暗的熊熊烈焰。
今天,当我们走在和平的街道上,享受着安宁的生活,不应忘记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不应忘记那些在绝境中依然挺立的脊梁。他们的故事,不是教科书上的几行文字,而是血脉中的记忆,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铭记的根与魂。
纪念抗战,不只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警示未来。和平来之不易,尊严需要捍卫。只要我们不忘历史,不弃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中华民族都能屹立不倒。
青石镇的梨树年年开花,洁白如雪。人们说,那是丁秀兰女儿的灵魂在微笑。而李守仁的裁缝铺,如今成了一座小小的纪念馆,墙上挂着那部老旧的发报机,旁边写着一行字:“平凡人,亦可成为英雄。”
是的,在民族危亡之际,每一个选择坚守与抗争的人,都是英雄。他们的名字或许湮没在时光中,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祖国的山河之上。
【作者介绍】孙会昌,男,济南市作协
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书画家协
会理事(左笔),济南市书协会员,平阴
县文化之星,十佳泉城学习之星,山东省
百姓学习之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