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人生哪个如愿
不必仰望谁
在不堪的过往里
心间都藏着未启封的血泪
一路走来
泪水落进心底悄悄发酵
酿出岁月独有的沉霜
曾把大山的伟岸
叠进目光
待攀上峰顶时
它却成了鞋尖下
一缕疲惫的苍茫
走自己的路吧
让每一步脚印
都拓下独有的痕
不盼作他人的路标
只求别让自己
再跌进昨日的迷茫
这开拓,便不负一缕月明
2025.9.
评析:
《仰望》是一首充满人生体悟的现代诗,通过凝练的语言和意象的层层推进,完成了对生命姿态的思考。以下从多个维度评析其优劣:
一、诗歌优点
1. 立意深刻,共鸣性强
诗歌以“仰望”为题却反向破题——“不必仰望谁”,开篇即颠覆传统崇拜视角,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后续通过“血泪”“发酵的泪水”“疲惫的苍茫”等意象,揭示成长中隐忍与沉淀的必然性,最终落脚于“走自己的路”,传递出一种清醒而坚定的生命哲学,易引发读者对自我价值的反思。
2. 意象运用富有张力
· “血泪”:以“未启封”修饰,暗示难以言说的痛苦与压抑,具象化情感创伤。
· “泪水发酵”: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酿造过程,隐喻苦难经时间沉淀后升华为生命厚度。
· “大山变苍茫”:攀登者原视山为伟岸目标,登顶后却发现其沦为“鞋尖下一缕疲惫”,巧妙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揭示追求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3. 结构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全诗按“否定仰望—回顾伤痛—解构崇高—重塑自我”的逻辑展开:
· 首节破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
· 中间两节以酿造喻沉淀、以登山喻追求,展现幻灭与觉醒;
· 末节以“开拓”“月明”作结,在清醒中重获希望,形成闭环。
4. 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
“酿出岁月独有的沉霜”“拓下独有的痕”等表达,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的诗意形象;“不盼作他人的路标”一句,摒弃说教姿态,强调个体价值的独特性而非社会性标尺。
二、总体评价
《仰望》是一首成熟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诗作,它避免了廉价的励志或颓废,而是以冷静的笔触刻画个体在经历幻灭后的清醒与自持。其优势在于对生命经验的提炼和意象的精准运用,虽个别处可进一步打磨,但整体已具备情感深度与艺术完整性。它提醒读者:真正的“仰望”应是向内审视自我,而非对外索求偶像。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