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老师”及尊师的故事 ——以此纪念9月10日教师节
作者: 王贞民
韩愈写过千古不衰的著名篇章《师说》,今天我也斗胆说“老师”。身为“老师”的我,身在其中,不知师之真“面貌”!拜读了名家关于“师”的论述,便跃跃欲试地也要说上几句,除非是拾人牙慧罢了。
那么什么是“老师”,“师”的源头在哪里?
“老师”由“师”演变而来的 。“师”,其本义源于古代軍队的编制。《周礼》上说:“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后来“师”泛指軍队,现在軍队中还有“师”的编制。“师”除了这个本义,其最重要的引申义项就是指老师了。韩愈《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把“师”的职责也讲精准了。
那么,“师”何以又叫“老师”呢?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一说“师”前加一词头“老”,便组成“老师”一词。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不论年之长幼,也称为“老师”。窃以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虽然也掺和着老朽的见解。
我国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我上小学时,听到村里一些年长的老人在街头巷尾议论:“家有万担糧,不当猴儿王。”他们把“老师”,叫作“猴儿王”。不管是褒还是贬,“猴儿王”是我最初听到的对“老师”的称谓。还有一种把老师称作“教书匠”、“吃罐罐饭的”等等,也算是老师的“雅号”。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还有以下种种:
夫子。这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尊称。孔子来到哪个国家,必然关注哪个国家的政事,他是如何得到这些情况呢?子贡是这样回答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的“夫子”就是指代孔子他老人家的,夫子凭借“温良恭俭让”的人格而获得其他国家的政事讯息。“夫子”有饱学之士的意思,孔夫子,就是对孔子当老师的敬称。孔夫子被誉为教师的祖师爷自然当之无愧。
西席、西宾。据说汉明帝刘庄常到太常府内(教太子的学校),听启蒙恩师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汉明帝安排恩师桓荣坐西向东的坐席,即西席,以西席为贵宾,即西宾也,以示尊称。从此,西席、西宾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有一次,曾经的学生(亦不乏贤人)邀我聚会,非要让我坐西向东而坐,原来他们在践行传统的尊师美德!
师长。这里不是指现在軍队的首长——师长,而是古时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如某某是我上学读书时尊敬的师长,这里师长便指老师,即长者——老师。这也可视作一词多义吧。
山长。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众多,人们尊之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亦称“山长”。偏安山野以讲学为主者即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这是古代对门館、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后来延伸为对所有老师的尊称。我上大学时,我的大学老师都被尊称为“先生”,如姚奠中先生、姚青苗先生、贺凯先生等等,“先生”也有饱学之士的意思。我上中小学时称我的老师为老师,上大学者称我的老师为先生。无论称谓如何变更都是我终生铭记的“师父”!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代始,宗教、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来成为老师的尊称。现在,大中院校里的教师可评定“教授”“副教授”职称。“教授”“副教授”,可统称教授,乃教师中的高级职称。
师父、师傅。这两个词语音、语意相同,来源却不一样。师父源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简称“师父”;而师傅则源自官职太师、太傅、少师、少傅,或为輔佐国君之官,或为教导太子之官,或为虛衔,统称为师傅。
我们小时候,村里的老人,把老师亦称为“师傅”。现在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也称为“师傅”。“师傅”一词内涵丰富了。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后来,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如诸葛孔明是一代宗师。
教谕。原为宋代宗室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称。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令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迋直接任命。笔者以为,这里所谓的训导,类似大学里的助教,也是大学老师,所以“训导”也应是教师的称谓。
元代国子监的最高管理者,是祭酒和司业;监丞是国子监掌管行政、教务的官员;助教、学正、学录,则是具体负责教学的教职员工。据此而言,这里的助教、学正、学录,也应是教师的称谓。
我们国家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古人今人都有不少典型的事例,今人尊师的事例近者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继承了古人的传统美德,恕老朽省畧不叙。这里只讲几则古人尊师的情怀。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认为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李世民给他的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他并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太子亲自迎接老师。殊不知,在封建社会里,宫规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宫廷也是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所以李世民让太子的老师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实为尊师的奇迹。
说到皇帝尊师重教,也不能忘记清光绪皇帝重视教育的故事。光绪皇帝曾下诏,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成立了中国笫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光绪皇帝率大臣亲临开学仪式,并给学子们讲了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振兴国家之道。他说他的老师教他为君之道,他要讲治国之道——要破除心中的之“贼”,即虚伪和守旧。所以京师大学堂成立,于今北京大学,都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潮流。从某种意义上讲,光绪皇帝也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和教育家。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学生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孔子。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即: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意思是说,叔孫武叔在朝迋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的老师仲尼要強些。”尽管叔孫武叔在夸子贡,但子贡听了后却非常气愤。子贡反而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子贡打了个比喻说:“如果每个人的才能都是不座房子,那老师(仲尼)的房子光是围墙就有十余丈那么高,房子则更加富丽堂皇,一般人没有翻过围墙看到里面的;而我子贡的房子,围墙只同肩一样高,一眼就能看透。”言外之意,说孔子学问人格高深莫测,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接着子贡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熠熠生辉,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子贡不愧孔子的七十二贤子之精华,也不愧一位好老师。
“程门立雪”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言。
古代诗人也有不少赞颂老师及师生情谊的诗词,这里老朽谨採撷几朶诗花以饷读者。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曰:“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诗说,绿野堂建成了以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这是一首优美的盛赞老师的诗歌。 再看:“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朝罗隐的《蜂》这首诗,将老师比作辛勤的蜜蜂。“为谁辛苦为谁甜”这一反诘句子,道出了老师博大无私的情怀!李商隐的《无题》,将老师比作勤劳的春蚕和燃烧的蜡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西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清朝郑燮的《新竹》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谊说得尤为贴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抉持。学生就犹如竹子一样,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不断成长,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古代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赞师尊师的诗词,举不胜举,这些传统美德对我们的新时代仍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如有不妥,敬请见谅!
2o25年9月5日于学院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