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喜魁
2025年8月29日下午,东前留村朋友侯学军微我,说:他在羊范卫生院侍候二哥呢!。我记得他二哥今年年初住过一次,现在又一次。当弟弟的像侍候自己的父母一样,侍候哥哥。端屎、端尿、喂饭、黑夜白天小弟兄们轮流侍候。别说是哥哥了就是自己亲生父母有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到。这种兄弟情结,精神、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我说:“怎么不去大医院看呢?”侯弟说:“大医院不方便,关键是羊范卫生院医生水平高超,治疗费用也低。”我说“侯弟你说说看,有什么鲜明的治疗事例没有。”侯弟说:“俺村刚从羊范卫生院治好一位脑出血病人。治疗主治医生叫甄永敏。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病人奇迹般的没事了。还有一位王村吴姓病号从市里大医院不给治了,转到羊范镇卫生院,治的拄着拐能走了,你说奇不奇?你能写,把羊范卫生院治病救人的精湛高超技术,宣传、宣传呗,让更多的病人不走弯路早日得到康复!。
8月31日星期日上午,我骑着电动车慕名来到了羊范卫生院。正好,治疗东前留村侯姓病人的甄医生当班。隔着透明玻璃,侯弟给我介绍说:那位忙着操作电脑正在记录病人情况的人就是甄医生,一天到晚没个闲。
我在侯弟他哥哥的病房待了一个小时,中间来了个女医生(王燕),来查看侯哥的病情。她耐心询问,现在病人情况怎样?病人说:现在没事了,不心烦了,能吃东西了,就是身上无力。
王医生看了看输液瓶,嘱咐侯弟说:让病人多喝水,你看尿袋里尿都是黄的。另外我给你开两片感冒胶囊,你把里面的药倒掉,惯上盐让病人喝,补充一下盐。
我只是个旁听者,看到了医生对病人的热心关护,细节的诊治,让我敬佩不一。在大医院没有听过这么温馨关切的话。关键是这位女医生,说话爽快,直接了当,话中带有善意一面。有一句话王医生给侯弟说:“你听我的没错,让你少花钱能治病。”我听的一清二楚。
待了一会儿,侯弟看甄医生办公室没有病人了,就把他叫过来,给我见了个面。甄医生我一看就是个有责任,有善心的医生。
我说:甄医生好我姓张,西北留村人。听俺侯弟说:通过你治愈好东前留村一名生命垂危的人。你能讲讲治疗经过吗?
甄医生说:一个月前,那天我值班。一个陌生电话打到值班室。说:我是东前留村的,这里有一病人晕倒,不省人事,带有生命危险,需要紧急抢救。我急忙向院长侯明成汇报,院长非常重视安排我快速与两名护士乘上院里救护车向东前留方向快速驶去。让内科主任陈志华与医护人员在院内积极做好(接应)研究治疗方案及措施。
到了现场,一看病人情况不好,赶忙抬上救护车、输上氧,采取紧急措施。 到了卫生院做头颅CT为脑出血,左侧肢体肌力O级。需要采取紧急治疗。经过数小时的抢救病人有了回复的迹象。一看表从晚上9点治疗到现在已经凌晨4点了。我们高兴的是病人转危为安。
后续,甄医生说:他用输液脱颅压法,针灸醒脑开窍.舒通活络治疗法,对病人治疗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痊愈出院了。甄医生说:大概情况就是这样的,其实像这样的病人情况还很多,康复的都不错。其实我也没有感觉自己多么好,只是我做了份内应该做的本职工作。
正说着,电话来了,又有一个病人来了。为不耽误甄医生的宝贵时间。简单的问了甄医生几句话,甄医生是什么学历,他说:大学本科。原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和第三医院学习过,后来考到镇办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
中间我插话说:西黄村中心卫生院有个张天公医生,论医术、人品和您一样和谐敬业,我去找他看过脚人技术不错。
甄医生说:这个人我知道,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学习交流。
我继续问,甄医生你主治什么,他说:我是看内科和中医,主治:擅长治疗内科常见病、儿科病、中医中药、脑血栓及脑血栓后遗症。特色治疗:中医特色疗法、针灸配合泥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老寒腿及慢性胃病、急慢性胃肠病、脑血栓后遗症康复治疗等。乡级人手少,说白了啥都能看综合治疗吧!。
随后我到一楼,门诊,药房,随便看了看。滚动字幕上介绍了院里的主治医生治疗范围,明码标价的收费标准,医院对医生不能接受病人的礼物等院里规定。
由于时间的仓促,没有更深的了解到医生,医院的情况。我只是在想,羊范卫生院能这么好,为什么其它镇(乡)卫生院就不能呢?这个问题我在认真的思考,回顾毛泽东时代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群众关心。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医务人员谈话时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9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到年底,全国城乡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中央主要领导曾提出"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看起来中央是十分重视农村、农民的健康问题。因为农村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比方:给蔬菜、农作物施药,在加上卫生条件不足容易造成疾病侵害。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切不可轻易勿视,应及早做好预防工作。
“为什么羊范卫生院能把工作做的生机勃勃,别的卫生院不能呢。”这个问题,就在于: 能否培养、吸引、留住更多像“甄永敏”有为民服务情怀,有责任担当的好医生?建立起一套支持基层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这都很重要。
还有一个就是渴望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的保障,是多么重要和迫切。只有当千千万万个乡镇卫生院都能拥有像“甄永敏”自己的医术人才时,“六二六指示”的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真正全面实现,解决亿万农民的“看病远、看病贵、陪护难”的核心痛点,农民健康才可以有所保障。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作协会员,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信都区作协散文艺委会执行副主任,信都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