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辽水岁月铭记
文/房国臣
我的故乡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是吉林,内蒙古,辽宁三省交界,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东西辽河汇流处。素有:“鸡鸣闻三省,”和“犬吠惊两原”之说。两条奔腾不息的东西辽河,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光芒。在中华大地以其雄浑壮丽流淌,滋润关东大地。辽河两岸生长着高粱,玉米,大豆,花生,水稻……世代勤劳的人民躬身田垅,耕耘五谷,繁衍生息。承载着岁月沧桑和文化底蕴,流传着人文与大自然交织的历史传奇。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龙王庙门前的王河船口那条东辽河,她虽然没有直接穿过村庄,却象一条轻柔的长丝带,河水涟漪荡漾,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携着黑土芳香,曳着阳光流入远方的入海口。300多年前,东辽河沿岸沼泽无边,蒹葭丛生,荒无人烟,当时是清政府围场。可是在东辽河下游右岸农农阁,就有一户张姓,凭借辽河岸畔的广袤无垠的草原,饲养牛羊,以游牧为生,是最早蒙族在此居住。康熙37年(1682年)康熙圣驾起程东巡,路过农农阁时,看到草原上众鸟高飞,野兽出没。康熙皇帝兴致大作,率领众臣,马踏荒原,穿林猎狩,垂钩辽水,农农阁的土地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嘉庆年间,清政府允许一些荒地出让,围场撒了清兵。从山东,河北闯关东的难民,络绎不绝地立锥东辽河两岸,拓荒垦壤,从此有了人间烟火。双辽境内的东辽河沿岸,从东到西大大小小已有十多个船口。营口的商船也曾经航行于东辽河,蒙汉商贾给辽河流域带来了春意盎然,一派生机,林茂粮丰。
初识西辽河,还是我刚上初中三年,66年文革去北京大串联,头一次来县城郑家屯上火车。西辽河在郑家屯左岸,进垓(gai)里都要坐船过西辽河。郑家屯是嘉庆元年(1796年)郑姓商人开设旅店(一说蒙古人正月),在此开店而得名。同治年间(1861年)蒙古王温都尔郡王,开放荒地,吸引大量汉族移民,游牧民来此聚落,郑家屯成为蒙汉贸易中心。商铺,旅店,牛马市场,相继而生,鼎盛时期大小商铺500多家。辽河码头,每天船只往返于郑家屯与营口之间。从此西辽河成了航道要冲,逐渐又发展为军事文化必争之地。吴俊生的行府建于此地,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礼也在郑家屯举办。1902年设辽源州,1909年设洮昌道伊府公暑驻此,辖辽源,双山等县。1940年伪满洲国将双山,辽源两县合并,县名各取首字,双辽公暑设在郑家屯。
有谁能想到,商贾云集,日兴夜繁,谷物茂盛,矿产丰饶的郑家屯。日寇垂涎,久有蓄谋,1916年发生郑家屯事件。日本在此挑起冲突,迫使中国政府撒军,加剧对东北的渗参,做好侵略东北的早期行动。日本侵略者为了贪心所在,永远占领中国,阴谋策划在郑家屯修一座铁路桥,对中国实施经济统治和资源掠夺。打通平齐线,将东北的资源运往四平,再转至大连口岸,最后运到日本。为实现修桥野心,从1926年一1931年,日本侵略者强迫2000多名穷困青壮年劳工,参与建设。劳工们住的是潮湿的工棚,吃着发霉的食物,遭受非人的待遇。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许多劳工因饥饿寒冷和虐待而死亡,最后连尸骨都没有留下。这座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日本人侵华的见证,如今它成为双辽市标致性历史建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整个东北。打着:“中日友好”的旗子,在中国推行“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侵略者为实现狼子野心,不但占领城市,对农村也不放过。在东辽河右岸双山(采哈新甸)南,对华夏文明的土地资源,列强烧掠霸占,挖掘水渠,截流筑坝,成立农业“开拓团,”拓荒种稻。为实现供应战时粮食,强迫老百姓“粮食出荷,”供给皇军。有了足够的粮食,就等于长期在中国打持久战有了保障。那时东辽河水夏季频繁泛滥。1934年在日伪统治时期,从彭家馆往西拐弯处又修了十多华里的拦水大坝。日本侵略者到处抓劳工,上千名劳工睡在用木杆搭建蕉草苫顶的窝棚,一日三餐橡子面窝窝头和咸菜,渴了就喝辽河水。那时河套地区土质又湿又黏,大坝的土方全是用土篮子一挑一挑地往上堆土。没日没夜地赶工,由于饥寒交迫,劳累成疾,好多劳工被折磨得精皮力尽。其中有一名劳工姚喜由于体力不支,双膝酸软,身子一歪倒在了大坝上。被日本监工的看到,不由分说上前连踹带踢,用枪托一顿猛砸,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姚喜打死了,鲜血染红了坝土。当年的东辽河大坝变成了血腥和噩梦。屈辱的岁月,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证。只从东辽河改道后,王河船口挪到了梨树县境内,老船口在龙王庙门前留下了70多米宽的河道和辽河大坝。东辽河大坝和西辽河铁路大桥,告诚后人日本侵略者在双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难苦卓绝的14年抗战。今天的福祉,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爰和平,开创未来。牢记乡愁,勿忘国耻,不断推进强国建设,谱写民族复兴,伟大新篇章。
此文为抗日战胜利80周年而作
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