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的前世今生
作者:李葆春
播音:友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东北农村生活时,果蔬不仅品种单调、季节性强,产量也低,基本是自种自食,很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为数不多的梨、杏、枣等家果,多由本地野生的山梨、山杏、山枣嫁接而来;蔬菜则只有茄子、青椒、豆角、角瓜等寥寥几种应季品类。一到冬天,餐桌上几乎全是耐储的白菜、萝卜、土豆,以及盐渍的芥菜疙瘩。即便如此,仍常常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常所需。
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果蔬的生产与供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跃升: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迅速普及,通过精准控温、控湿、控光,实现了反季节生产;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等新型种植模式不断兴起。从育苗、嫁接、施肥、灭虫到采收,各个环节都配备了专业机械和智能系统,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生产效率。
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品种改良,一大批适应性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陆续诞生:黄瓜顶花带刺、清脆爽口;丝瓜长达数米,南瓜重逾百斤;尖椒去辣转甜,萝卜脆嫩如梨。全球范围内的种质资源交流也日益频繁,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果蔬篮子”。
过去受运输与保鲜条件限制,果蔬多以本地供应为主;如今,冷链物流体系高度成熟,产销衔接实现全季节、全球化。通过电商平台,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果蔬,供应时效与丰富度今非昔比。昔日“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贡运传奇,早已被高速的空运冷链悄然替代。
如果说,从前人们对果蔬的期待还停留在“吃得上”、解决短缺的问题,那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吃得好”——有机、绿色、无公害成为市场新宠。
我家离城里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不远,每次走进去,总被一片暖黄色的灯光照得目眩神迷。有一次,我拿起一只表皮光亮、几乎能照出人影的沉甸甸的番茄,摊主热情推介:“这是新品种,放半个月都不坏。”我听了,心里却不由一沉——自然成熟的番茄,轻轻一掰便汁液莹润、酸甜飘香;能存放半个月的番茄,背后是怎样的品质逻辑?
我常常感慨,冷链技术与便捷物流让南北方果蔬跨越季节、彼此互补,让人们四季尝鲜不再是梦,这的确极大丰富了饮食体验、提升了生活品质。但面对越来越多反季甚至转基因果蔬的涌现,我仍难以完全打消心中的疑虑。
写于2025年8月28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
【主播简介】
友园,中共党员,高校退休。声音艺术的发烧友,数十年沉醉于合唱,喜欢用歌声抒发情感,以诵读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