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文/青青子衿
途中,第七次遭遇红灯
林荫道,从自行车铃声里升华
尽管“它的鸣叫是用旧了的辞海”
蝉翼被阳光编程,涌进我的日常
挺直一些修辞,还不止这些:
音乐铃声、齐声诵读、桌椅碰撞
倔强的粉笔突然一声“哎呀”
折成两节,难题迎刃而解
我天生弱听,是个带助听器的男孩
不想去上学(因为交不到朋友)
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我在装病
没来学校的这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在他们看我的眼神里
我恨死了告密者——我的妈妈
“都怪她,打妈妈!”我突然对着
心理医生大吼,众目睽睽之下
拳头像雨点般砸在妈妈身上
每一拳都砸向了我人生的底线
阻拦没有发生,医生甚至还帮我
打了几拳——疲惫瘦弱和焦虑
这一切她都坦然接受了
除了照顾我的日常起居
又陪着我,去登山、看日出
面对大海,妈妈用尽全力呼喊:
“妈妈一直支持你,永远爱你!”
我被妈妈的情绪感染,也喊了起来
“妈妈我也爱你,我会好起来的!”
那个如雷贯耳的瞬间,我人间清醒
从此我把自卑踩在脚下
正常的生活重新找到了我
一个躲在神身后的,男孩!
评论一则:
《男孩》思想性与艺术特点分析
一、思想性:聚焦困境与救赎,传递深刻情感
1. 真实呈现特殊群体困境:诗歌以“带助听器的男孩”为视角,精准捕捉其成长中的多重困境——生理缺陷带来的“弱听”障碍,社交层面“交不到朋友”的孤独,以及家庭中与母亲的矛盾(如怨恨母亲“告密”),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殊群体在成长中的挣扎与痛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
2. 展现亲情的救赎力量:母亲是男孩走出困境的核心支撑。从默默“照顾我的日常起居”,到陪伴“登山、看日出”,再到在大海边全力呼喊表达爱意,母亲的包容与坚持逐渐化解男孩的自卑与怨恨。最终男孩回应“妈妈我也爱你,我会好起来的”,凸显亲情能打破心理壁垒,成为治愈心灵创伤的关键力量。
3. 刻画自我觉醒的成长弧光:男孩的心理变化构成清晰的成长线。起初他“不想去上学”“恨死了告密者”,甚至情绪失控殴打母亲;随着母亲的陪伴与引导,在“如雷贯耳的瞬间”实现“人间清醒”,最终“把自卑踩在脚下”,找回“正常的生活节奏”。这一过程展现了个体在困境中自我觉醒、突破心理枷锁的可能性。
二、艺术特点:手法鲜活,语言灵动,情感真挚
1. 意象运用生动且富有张力
- 诗歌选取日常场景与事物构建意象,如“红灯”“自行车铃声”“蝉翼”“粉笔”等,既还原男孩的生活环境(上学途中、校园课堂),又暗含隐喻。例如“红灯”象征成长中的阻碍,“粉笔折成两节,难题迎刃而解”以小见大,暗示困境可能出现转机。
- “蝉翼被阳光编程”将抽象的“阳光”与具象的“蝉翼”结合,用“编程”这一现代词汇赋予画面科技感与动态感,打破传统意象的刻板表达,让日常场景焕发新意。
2. 叙事与抒情紧密融合:诗歌以叙事为骨架,按“上学途中—校园记忆—家庭矛盾—心理治疗—母子和解—自我觉醒”的顺序展开,情节连贯且充满生活细节(如“众目睽睽之下,拳头像雨点般砸在妈妈身上”);同时在叙事中融入强烈抒情,如母亲海边呼喊、男孩回应的场景,直白的情感表达直击人心,实现叙事的真实性与抒情的感染力统一。
3. 语言风格兼具口语化与文学性:语言贴近生活,如“不想去上学(交不到朋友)”“为什么每个人都知道我在装病”等句子,模仿男孩的口吻,充满童真与真实感;同时又不乏文学性表达,如“林荫道,从自行车铃声里升华”“挺直一些修辞”,将抽象的感受转化为具象的语言,既保留诗歌的美感,又避免晦涩,让情感传递更直接。
4.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通过男孩的内心独白(“没来学校的这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答案就在他们看我的眼神里”)、情绪爆发(“对着心理医生大吼”“殴打母亲”)与转变(“我被妈妈的情绪感染,也喊了起来”),精准刻画其从自卑、怨恨到释怀、觉醒的心理变化,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增强读者的共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