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六十六)
——汛期的界碑
□ 童 年(安徽)
引 言
水位线在碑上爬,像
贪婪的手指,涂改着
楚与汉的旧界
去年的水痕还在喘气
今年的浪已漫过新漆——
界碑在水里摇晃
却始终站着
知道所有疆界都会被淹没
唯有河床,记得
大地最初的轮廓
1.
界碑立在涡口,任汛期
漫过肩头
浪头驮着夏禹的斧影
砸向堤岸
沉在水底的泗州塔仍在计数
每次潮涨
都是次文明的叩问
古漕运的铜铃,在浪里轻响
提醒着:淮河的脉,连着
华夏的根
守堤人把铁锹插进泥里
像插进
历史的褶皱,每道褶皱里
都藏着“共生”的密码
水退时,界碑露出刻痕
“安澜”二字,在阳光下
闪着神性的光,照见
土地与水
千年的圆融
2.
汛期是淮河的呼吸
界碑是生命的刻度
每涨一寸,就多一寸
对土地的敬畏
浪头带着青铜的锈色
漫过古渡口
那里埋着无数船桨
也埋着
无数与洪水抗争的
不屈灵魂
寿县古城墙的苔痕
在浪里舒展
像在诉说——
坚硬与柔软,本是一体
界碑上的纹路是淮河的掌纹
攥着风雨,也攥着晴朗
水漫过界碑时,天地在摇晃
潮退时,滩涂泛绿
像淮河给土地,最深情的
拥抱与补偿
3.
界碑是汛期的证人
站在时间的渡口
浪头涌来,带着千年的故事
有夏禹治水的坚韧
有漕运繁华的喧嚣
也有决堤时,土地的悲鸣
守堤人的皱纹里,藏着
淮河的年轮
每道年轮,都是
一次生死的较量
古柳的枝条,在浪里挣扎
却从未低头,像倔强的脊梁
水漫过界碑时,历史
在浪里翻滚
潮退时,露出的陶罐
装着淮河的魂魄
也装着
对土地,永不熄灭的信仰
4.
汛期漫过颍州时,界碑
在水里写诗
每滴浪都是墨
每道波纹都是笔锋
写夏禹的脚印
写泗州的残砖
写守堤人,湿透的脊梁
古桥的石拱托着浪
像托着岁月的重量
桥洞里的风,唱着
千年的谣
界碑上的“汛”字,被水
泡软,却更显筋劲
像土地的筋骨
水退时,诗行落在滩涂
长出的庄稼,替淮河
把“共生”的哲思,讲给
天空听
5.
界碑站在淮河心,任浪头
拍击胸膛
汛期是场洗礼
洗去岁月的浮尘
露出土地的底色,也露出
淮河的神性——
既汹涌,也温柔
沉在水底的古钟
仍在鸣响
提醒着:所有泛滥
终会归于平静
守堤人点燃的火把
在浪尖摇晃
像颗星,照亮黑暗里的希望
水漫过界碑时,天地
连成一片
潮退时,界碑露出全貌
额间的刻痕,是淮河与土地
永恒的,契约与和解
6.
汛期来时
淮河举起浪的旌旗
界碑是阵前的哨兵
不卑不亢
浪头带着古淮的霸气,漫过
堤岸,却绕不开守堤人
筑起的屏障
古渡口的碎瓷片
在浪里闪光
像散落的文明等着被拾起
界碑上的青苔
那是时间的铠甲
护着它,见证每次涨落
水退时,滩涂留下浪的脚印
那些脚印里,藏着
淮河对土地最深的
歉意与爱意
7.
界碑在汛期里
像位沉默的哲思者
看浪头起起落落,看岁月
来来去去
古漕运的船帆,在浪里
沉没又升起
像文明的轮回,从未停歇
守堤人的汗珠,滴进淮河
与千年的雨水,融在一起
界碑上的刻度
是希望的标尺
记下苦难,也记下重生
水漫过界碑时,风在呜咽
潮退时,阳光落在界碑上
把“安澜”二字,照得
透亮
8.
汛期漫过寿县时
界碑与古城墙相望
浪头带着苔痕的感伤
拍着城墙
那里藏着无数故事——
有繁华,有落寞
有洪水过后,土地的
倔强生长
守堤人摸着城墙的砖瓦
像摸着
祖先的手掌,温暖又有力量
界碑上的刻字
是故事的注脚
把过去与现在,轻轻相连
水退时,城墙露出全貌
与界碑一起,守着淮河
守着两岸的烟火,与希望
9.
界碑是淮河的界呀,也是
时间的界,历史的界
汛期,是跨越界的信使
带着古与今的对话
浪头带着夏禹的斧声
漫过滩涂
也带着,当代防洪军民的
哨音。
古柳的根,在地下紧紧抓住土地
像两岸的人,从未放弃坚守
界碑上的斑斑锈迹
是岁月的勋章
证明它,经得起风雨的打磨
水漫过界碑时,对话
达到高潮
潮退时,信使离去
留下的,是淮河与土地
更深刻的理解与共生
10.
汛期来时
淮河的浪里藏着感伤
那是泗州城的回响
是蚌埠淮河铁桥的叹息
界碑,站在浪里听着
那些回响
也听着,守堤人坚定的
脚步声
古陶罐里的种子
在浪里苏醒
等着潮退,便生根发芽
界碑上的刻痕,被浪
磨得光滑
却更清晰,像记忆里的模样
水退时,种子落在滩涂
它们会长大,替淮河
把失落的过往,长成
新的希望
11.
界碑在汛期里,透着
圆融的智慧
既承得住浪的汹涌
也容得下
水与土地,暂时的纷争
古淮的月光,落在界碑上
像层纱,温柔了所有坚硬
守堤人坐在界碑旁
吃着干粮
与淮河,共享片刻的宁静
水,漫过界碑时没有慌乱
潮退时,界碑旁的野花盛开
那是土地,对淮河最温柔的
回应与包容
12.
汛期过后,界碑仍站在
淮河旁,像位老者看着
两岸的烟火
浪头的痕迹,还留在界碑上
像岁月的皱纹,深刻又温暖
守堤人收起铁锹,脸上
带着笑意
他们知道:所有坚守
都有回响
界碑上的“汛”字
不再冰冷
因为它见证了,水与土地的
和解。
阳光落在淮河上,波光粼粼
界碑与淮河,与土地
一起
等着下一个季节
等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尾 声
界碑的刻痕里,泡软了
千年时光——
涨潮时,是水与土的角力
退潮后,是苗与穗的重生
那些被浪打湿的脚印,终会
长成堤岸的年轮
那些喊过的号子
早融进淮河的涛声
所谓安澜,从不是水的屈服
是大地懂了浪的奔涌
是人把“抗争”二字
种成了代代相传的
春汛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