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行在兰州
文图/尚飞红
炎炎夏日,三伏天里,一连多日的高温,西安城热得是汉唐盛世的气场和定力,侄女带孩子从外地休假归来,去个有早晚温差,相对凉爽的地方,调节一下体感,舒放一下身心,也是未尝不可。于是,便有了这悠悠的兰州之行了。
兰州,古称金城,甘肃省省会城市,为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市区平均海拔152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南有兰山,北有白塔山,黄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用两山夹一水来形容兰州城的地理特点,最为不过。母亲河的靓丽名片,让我们此行对于兰州,有了别样的感受和体会。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一路西行高速的行车,地域风景尽收眼底,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妙不可言。出得高速口,马路边上长长摆放售卖的名叫白凤的桃子,颜色鲜艳、夺人眼目,也令人欲罢不能,有种想吃的欲望,正好停车歇息片刻。卖桃的老乡热情朴实,顺手递过来一只,尝一个合适再买的说法,赢得车上孩子的浓厚兴趣,一大袋子甘甜爽口的白凤桃子,成为对有瓜果名城美誉的兰州之悠行的首感体验。

完成酒店入住手续办理,便到了慰劳肚子的时候,民以食为天,美食不可辜负,距离酒店不远,大众点评美食榜推荐的网红打卡点,春台手抓羊肉总店当是首选。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门口人流,让人感觉到似乎吃饭不要钱似的,经过领号、排号、叫号等系列过程,二三十分钟后,大快朵颐,吃个给劲、食个过瘾,大人愉快、孩子开心。当行走在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灯光璀璨、缤纷夺目的黄河岸边,欣赏夜景的时候,迎面吹来凉爽的风,带有黄河母亲的味道,整个身心就完全松弛了下来,一路的劳顿、饱享美食的熙攘,在此刻,尽让舒爽、惬意、悠然、自得其乐取而代之。悠哉,兰州!

被称为黄河沿岸最美的黄河母亲雕塑,在灯光的映衬下,愈显圣洁温柔。母亲就那样静静地半躺在那儿,慈爱的目光注视着趴在怀里的孩子,孩子就那样,乖巧的、默默的趴在母亲身上,凝视着周围,母子深情瞬间让人感怀,那是何等深沉的爱,不想扰动,又怎忍扰动,唯远远的观、静静的看、轻轻的记录。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用她不息的奔流和宽广的胸怀,滋养了沿线两岸的优秀儿女,创造书写了黄河流域灿烂的文化和文明。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就在那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

当坐在游轮上,吹着黄河的风,闻着黄河的气息,听着黄河的水声,赏着两岸的美景的时候,心情随这风、这味道、这景观便驿动发散开来。中山桥、白塔山、白云宾馆、黄河楼等,在极具风情、五颜六色的灯光照耀下,光彩夺目、美不胜收,黄河两岸绚丽多彩、五彩斑斓,这夜景,这街市,似在天、似在梦,幻然、新奇,惊叹连连。当游轮行过中山桥时,桥上桥下的人们挥动着手臂,用“噢、噢、噢……”的叫喊声互相打着招呼,舒展愉快的声音随风飘荡在滔滔的黄河水面上,中山桥上的红灯笼也就愈发的迷人、艳丽、明亮。精神上的互动效应因了这黄河,拉进了彼此的空间距离,我们都是黄河母亲的儿女,听渡轮那哗哗的划水声,一定是黄河母亲欢快的笑声。

中山桥是兰州市地标性建筑,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桥长234米,总宽8.4米,为6墩5孔桥,每孔跨径45.9米,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该桥引进德国技术设备,由德国泰来洋行承造,1908年5月开工,1909年8月竣工通行,初名为“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 2013年,为保障行人和游客通行安全,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该桥全面禁止机动车辆通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1949年8月,在解放兰州的战役中,解放军以夺得中山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该桥和兰州人民相依相伴,早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中。又如同这黄河一样,已经成为他们心底情感上的寄托和依赖。尽管目前,中山桥已经不再是黄河上面唯一的通道,但人们尊敬他、欣赏它,它就像一部史诗般的存在,镌写着兰州曾经的历史变迁,见证着兰州人民灿烂的艺术文化发展。名人赵朴初有诗赞曰:“举步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

白天行走在雄姿壮观的中山桥上,身处川流不息的人流中,仰望头顶悠然自在的朵朵白云,俯观黄河之水的奔流而去,回念历史的滚滚车轮,一番慨叹,又一番自豪,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它终归是由人民书写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方在修建中山桥时,现场技术勘察认为“黄河水性,虽云湍急,若如所议章程架修铁桥,甘愿保固八十年”。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站在现代的角度,对他们这种严谨自律和敬业尊规的技术态度,表示佩服。
侄女千里而归,对于羊皮筏子的向往,远远大于任何游览的兴趣。尽管我自己怯场,为了给她和孩子做个伴,还是鼓起勇气、大着胆子,同行体会了羊皮筏子的有惊无险、快乐刺激。有个故事说,有一位小伙子到了兰州,站在黄河边,望着羊皮筏子在黄河水里,随波涛的起伏,忽上忽下的颠簸逐流,筏子上面游人的惊呼连连,有点胆怯,不敢上去体验。一位筏工告诉他说:“一点都不危险,等到我们这一代筏工都老了,想坐也坐不上了”。故事的真实性无须考证,羊皮筏子作为非遗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我们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时候,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听从筏工的安排,穿上救生衣,拿好手机,大小人等五个,伸直腿,相互背靠背,平衡坐稳,筏工便开始了他的技术划行。坐上筏子轻飘飘、柔软软的感觉有点奇妙,滔滔的黄河水急流而行,筏工的筏板不断调整位置,掌握漂流方向,筏子忽上忽下,来回颠簸,随波逐流。黄河的水浪打湿了鞋子,颠簸的筏子惊险刺激,不免失声喊叫。尤其在看到,相对靠近的其它筏子随浪颠簸,上下强烈晃动的样子,心里的危险感似乎又加重些许,喊叫声更大,也更刺激。一会后,再看着那位不紧不慢、不声不响的筏工,熟练的调整位置,用划板来回平衡方向掌握,还是放心了不少。再想想当年八路军过黄河不也是坐着羊皮筏子吗,后浪推前浪,有惊无险的感觉甚好。感谢那位丝毫不在乎我们大呼小叫,只管稳稳地划到了终点的筏工,笑着和我们说再见。他也许早已见怪不怪,坐筏人的叫喊发挥,在他们心里也是一种乐趣了,各得其乐,美美与共。

羊皮筏子,又称排子,为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用羊皮做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即指皮筏破浊狼,过险滩时的情景,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当地用到黄河边上去讥讽那些,爱夸海口、说大话的人,意思就是让其去吹羊皮或者牛皮囊,据说俗话“吹牛皮”就来源于此。

关于兰州牛肉面,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偏爱,这一点上,侄女的孩子,十岁的小柯,调皮聪明、活泼懂事,和我有着同样的嗜好,每年放假回西安,第一顿饭必是兰州牛肉面。这一次到了兰州,自然是要过够瘾,吃个痛快的了。顾不得其他人的味蕾嗜好,我们俩个忘年友,隔辈亲中午吃了,晚上吃,晚上吃了第二天再吃,悠行在兰州的几天,原汁原味原产地的牛肉面,粗的、细的,普通的、夹肉蛋高配的,统统来了一遍,算是彻底饱了口福,过足了面瘾。用其他人的话来说我们俩个,就是千里之行,只为一碗牛肉面了。食在兰州,开心就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的牛肉面在当地吃,视觉和口感明显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肉汤的味道鲜而不腻,红红的辣子油香而不辣,细细的面条软而劲道,也许是水土的关系。因了这黄河,养育了这里的人们,形成了这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包容与开放的气质,同样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在黄河风景线上尽赏美景、尽品美食、尽与黄河互动交流。
黄河兰州段全长45.2公里,平均河宽200米。枯水期水深2.5米,流速每秒1.0米;行洪期,平均水深5米,流速每秒2.0米。九曲黄河在兰州,它虽无言,却有语,它用滔滔不息的奔流,唱着古老的歌谣,它似母亲,你来与不来,它就在那里,落落大方的在那里,迎接八方来客,容纳四海宾朋。因了这黄河母亲的所在,才有了我觉得在兰州的黄河边行走着,似乎比游览着更能体现,关于面对黄河的心境,宽广又有力量。如此,便有了这悠行在兰州了。
2025年8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