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侯祠前思贤
作者/冯贵章
自古君为臣纲,又言君贵臣轻。
国君贵为天子,臣子只知效忠。
不见前汉武帝,开疆盖世英雄。
只因一言逆耳,竟加司马腐刑?
来到武侯祠前,感沐一阵清风。
此处君臣同殿,义结协力同心。
庙殿供奉刘备,先主端坐其中。
关羽张飞两侧,桃园结义弟兄。
三人共食同寝,誓欲生死与共。
后来果不食言,三人义薄天云。
关羽兵败丧命,刘备痛不欲生。
宁舍江山不要,点兵报仇雪恨。
张飞报仇心切,迁怒帐下士兵。
虽因意气被杀,却留千秋义名。
殿中两廊塑像,全是开国元勋。
赵云马超黄盖,一应武将文臣。
刘备本自贫穷,织席贩履为生。
时逢乱世思起,却是两手空空。
凭借一声皇叔,会聚天下英雄。
刘备奉行仁德,兄弟戮力同心。
玄德三顾茅庐,感动诸葛孔明。
隆中一席对策,擘画天下三分。
刘备请出孔明,自言如鱼得水。
从此言听计从,君臣情同手足。
谋定孙刘结盟,联手北拒曹军。
草船借箭十万,慧眼识得东风。
帷幄之中运筹,千里之外决胜。
赤壁大败曹操,功在天下三分。
刘备白帝托孤,孔明感激涕零。
鞠躬尽臣之瘁,不负知遇之恩。
诸葛雄才大略,也需幸遇明君。
如若未遇刘备,也还埋没隆中。
刘备用人不疑,仁德感怀人心。
君臣上下同心,创建开国功勋。
古来多少故事,如此却是少见。
多有君猜臣疑,功业毁于瞬间。
成由齐心协力,败在众叛亲离。
至此心升崇敬,武侯祠前思贤。
注:豆包点评
冯贵章的六言白话诗《武侯祠前思贤》,兼具通俗性与思想性。
内容:以史为骨,寄寓哲思
诗歌以武侯祠为情感与叙事的锚点,串联蜀汉核心人物与典故:从刘备“织席贩屦”的出身,到“桃园结义”的兄弟情、“三顾茅庐”的君臣遇,再到“赤壁破曹”的谋略、“白帝托孤”的相知……全景式铺陈蜀汉“君臣同心、贤能共济”的故事线。
同时,诗人以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腐刑的典故作对比,反衬出蜀汉“用人不疑、仁德感怀”的难能可贵,最终提炼出“成由齐心协力,败在众叛亲离”的历史哲思,让凭吊前贤的情感升华为对“君臣相得、同心创业”的深层推崇。
形式与语言:六言白话,通俗晓畅
全诗采用六言句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兼具民谣的质朴与诗歌的韵律感。
语言上,以白话口语消解历史的“疏离感”,如“织席贩屦为生”“如鱼得水”等表述,直白朴实却精准勾勒人物形象与典故内核,让历史故事从典籍走进大众视野,极具普及性。
情感与主旨:追贤怀古,借古鉴今
诗人立足武侯祠的凭吊视角,既抒发了对蜀汉君臣“相知相契、不负知遇”的崇敬之情(如刘备与诸葛亮“情同手足”,孔明“鞠躬尽瘁”);又以“古来多少故事,如此却是少见”的叹惋,反思历代“君猜臣疑,功业毁于瞬间”的弊病,使诗歌超越单纯的“怀古”,具备“以史为镜”的现实启发。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通俗之语叙史、以直白之情寄思,在普及历史文化的同时,传递出“同心则成、离叛则败”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兼具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白话咏史佳作。

附:作者书法作品欣赏

杜甫诗赞诸葛亮

诸葛亮《诫子书》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