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职业画家康斌(又名康者)以四尺竖幅水墨画《中华泰山》为礼,将深沉的爱国情怀熔铸于笔墨之间。这幅作品既是对泰山雄姿的艺术定格,更是一位老画家以丹青为媒,回望历史、致敬家国的精神独白,在写意与工笔的交融中,尽显中华儿女的风骨与气魄。
康斌先生的艺术功底,是这幅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根基。1967年生于山东济南的他,自幼承父辈教诲研习绘画,早早打下坚实根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又得娄师白、高冠华、姚治华等国画名师亲授,在笔墨技法与艺术理念上实现质的飞跃。这份跨越数十年的积累,让他既能驾驭写意的豪放,又能拿捏工笔的精微,而《中华泰山》正是其艺术功底的集中展现。
观这幅《中华泰山》,首先被其“气势磅礴”的整体意境所震撼。画家以写意笔法勾勒泰山主峰,寥寥数笔便将泰山“五岳独尊”的雄奇之势托显出来。尤其是泰山极顶的刻画,没有过多繁复细节,仅用几笔浓淡相宜的墨色,便勾勒出云雾缭绕中主峰的巍峨轮廓,留白之处给人无限想象——仿佛能看到晨曦穿透云层,洒在极顶之上,那是民族精神屹立不倒的象征。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手法,恰是康斌先生对传统国画“意在笔先”理念的深刻践行,让泰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更成为承载民族气节的精神图腾。
细节之处,更见匠心。画面中的“松柏林立”是一大亮点,苍劲的松柏扎根于岩石缝隙,枝干遒劲如铁,既是泰山的标志性意象,更是中国人“坚韧不屈”品格的隐喻——正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如松柏般顶风傲雪,坚守民族大义。尤为精妙的是“松针”的刻画,康斌先生融入工笔功底,每一根松针都纤细有力、疏密有致,墨色浓淡过渡自然,既保留了松针的挺拔之态,又不失水墨的氤氲之美,于细微处见精神。
而“十八盘”与“黑龙潭瀑布”的加入,让画面更具层次感与动态美。十八盘的石阶蜿蜒向上,虽仅以淡墨勾勒轮廓,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攀登者的坚毅脚步——那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勇前行的缩影;黑龙潭瀑布则以泼墨与留白结合,水流倾泻而下的动感跃然纸上,水声似在耳畔回响,既为沉静的泰山增添了灵动之气,又暗喻着民族精神如江河般奔腾不息,代代相传。
最添生机与深意的,当属画面中的“三只鹊儿”。康斌先生以精湛的工笔技法描绘鹊儿,羽毛的纹理、神态的灵动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一只昂首远眺,似在凝望泰山极顶;一只俯身梳理羽翼,姿态悠然;另一只则展翅欲飞,充满活力。鹊儿在中国文化中本有“吉祥”“报喜”之意,在此处更被赋予深层内涵——三只鹊儿既是对和平生活的赞颂,也是对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今日安宁的告慰,让庄重的主题多了一份温情与希望。
从艺术手法上看,《中华泰山》最大的特色在于“工写结合”的巧妙运用。山峰的写意与松针、鹊儿的工笔形成鲜明对比,既避免了纯写意的空疏,又摆脱了纯工笔的拘谨。这种融合,既是康斌先生对自身艺术功底的自信展现,更是对“刚柔并济”民族精神的艺术诠释——正如中华民族既有面对强敌时的铮铮铁骨(写意之豪放),又有对和平生活的细腻珍视(工笔之精微)。
作为民盟盟员,康斌先生始终将“文以载道”的理念融入创作。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中华泰山》早已超越了一幅山水画作的范畴:泰山的巍峨,是民族脊梁的象征;松柏的坚韧,是抗战精神的延续;鹊儿的灵动,是和平年代的期许。画家以笔墨为桥,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让观者在欣赏画作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爱国热忱。
一幅好的山水画,既能让人“卧游其间”,更能让人“观画见心”。康斌先生的《中华泰山》,便是这样一幅“见山见水更见精神”的佳作。它以泰山为载体,以笔墨为语言,将80年的历史记忆、深沉的爱国情怀与精湛的艺术匠心熔于一炉,既是对传统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位老画家对家国最深沉的礼赞。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泰山的雄奇,更是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观康斌先生《中华泰山》感怀
岱宗雄峙入云巅,墨韵翻涌忆烽烟。
千松挺脊承风骨,万壑流泉续史篇。
十八盘阶凝壮志,三只鹊影报安澜。
妙笔丹青抒赤胆,泰山铸魂照千年。
康斌(又名康者)男
196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幼跟随父辈们学习绘画,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幸得到娄师白、高冠华、姚治华等名师亲授,进一步提升绘画技艺。深入学习绘画理论和技巧,不断拓宽艺术视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备受认可的的职业画家。现为民盟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