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
文/樊志刚(辽宁)
潜坐幽林入静观
浮生客旅已惘然
落叶纷纷飘无际
喧歌阵阵响鸣蝉
万象因缘演生灭
宇宙幻化运大千
本我如如巍不动
任它地覆与天翻
洞明
文/樊志刚(辽宁)
昨日去山中
秋意渐浓
少了几分翠绿
多了几片残红
湿漉漉的苍苔
浸透了稀疏小径
往事如许
重温遗失的旧梦
才不过几个年头
离离故影晃动
那曾经的印迹
已淹没在荒踪
接受无常
不是无奈的被动
是堪破浮生的
一种洞明
樊志刚这两首小诗,一为《静观》,一为《洞明》,恰似山径上前后相续的两块路牌,前者引人参悟“观”的定力,后者道破“明”的通透,字句简淡却藏着对生命的沉潜思索。
《静观》开篇便立住“潜坐幽林”的姿态,“浮生客旅已惘然”轻轻卸下俗事牵绊,而后以“落叶纷纷”对“喧歌阵阵”,一动一静皆是世间“生灭”之相——落叶飘逝是灭,蝉鸣喧腾是生,宇宙“幻化”本就藏在这些寻常景致里。最妙在结尾“本我如如巍不动”,任外界“地覆天翻”,自守一份澄明,这“静观”哪里是观外物,分明是观照内心的定静,把“万象因缘”看透了,便有了不被扰动的底气。
《洞明》则从山中秋意写起,“少了翠绿,多了残红”,本是季节流转,却牵出“往事如许”:曾经的印迹“淹没在荒踪”,不过几年,便已物是人非。这份对“无常”的感知,没有陷入怅惘,反而落向“接受无常,不是无奈的被动”——原来“洞明”不是看透了世事的凉,而是看懂了“无常”本就是常态,于是从对“故影”的追念里抽离出来,多了份与变化相处的坦然。
两首诗一脉相承:《静观》是在纷扰中守定内心的“如如”,《洞明》是在变迁里勘破常态的通透。没有华丽辞藻,却像山涧清泉,流过“落叶”“残红”的景致,最终落在“本我不动”“堪破浮生”的觉悟上,读来让人心里也跟着静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