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九三阅兵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赋
武永尧(武汉)
黄沙东望知苏武,汨水西流敬屈原。
毛遂何曾冤蒋干,共工合力倒凶幡!
诗人武永尧先生的这首七绝以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交织,抒发了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沉感怀,兼具豪迈气概与人文哲思。以下从意象、用典、情感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意象的时空张力
首联“黄沙东望知苏武,汨水西流敬屈原”构建了东西呼应的空间意象:
·“黄沙”暗喻塞外风霜,借苏武牧羊十九载的典故,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1;
·“汨水”则化用屈原投江的悲壮,以江水西流之态表达对爱国先贤的永恒追思 2。
两处地理意象形成历史纵深,将抗战精神与中华文脉相勾连。
二、典故的颠覆性重构
颔联“毛遂何曾冤蒋干,共工合力倒凶幡”对传统典
故进行创造性转化:
毛遂自荐与蒋干盗书本无关联,诗人以“冤”字打破常规逻辑,暗喻抗战中无数无名英雄的牺牲被历史铭记。
·“共工触山”原为神话,此处“合力倒凶幡”赋予其集体抗争的新解,呼应全民族抗战的团结伟力。
三、情感的双重升华
全诗通过“知一敬一冤一倒”的情感递进,实现从个体追思到集体胜利的升华:
1.前两联以“敬”与“知”表达对先贤的缅怀;
2.后两联以“冤”与“倒”转向对侵略者的控诉与胜利的礼赞,形成“悲壮一激昂”的情感曲线。
3.艺术特色:用典密度高却自然流畅,如“汨水”既实指屈原投江地,又隐喻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
·末句“倒凶幡”以神话意象收束,将抗战胜利升华为文明对野蛮的永恒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