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物业费居高不下,服务质量却迟迟不见提升,这已成为各地业主之心头之痛,多有文章见刊《人民日报》等传媒。物业服务的“提质降费”不仅是业主的呼声,更成为衡量各地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探索物业服务质量提升与费用调整的新机制,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强化业主自治、推行阳光物业等举措,努力破解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高之难题。
物业现状:高费用与低服务的矛盾
物业服务关乎千家万户,在有房一族的家庭开支中,物业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业主们支付了昂贵的物业费,却得不到相应品质的服务时,矛盾便不可避免。据统计,全国20个重点城市物业费均价为2.72元/平方米·月。不少新小区的物业费甚至高达3元以上每平米,如新建的云南抚仙湖星空小镇国际度假区便高达5元5角。然而公共设施不到位,服务内容依然局限于传统的保洁和绿化养护。业主们怨声载道。这种高收费与低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
地方探索:沧州首创服务质量挂钩机制
沧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创新举措,在试点小区实行物业服务费与服务质量挂钩机制。这意味着物业公司想拿到全额物业服务费,需先过业主“考核关”。
这一创新举措旨在破解“业主交了物业费却享受不到对应服务”和“物业公司收钱不办事”等困局。其核心是让物业费从“固定收取”变为“按质论价”,打通了用经济手段约束物业服务质量的路径。沧州的实践表明,“干得好拿得多,干得差拿得少”的机制给了物业公司改进工作的内在动力。许多案例中,物业不作为、业主拒缴费,当然也形成了负面螺旋,导致小区环境越来越差。
多元实践:各地创新治理模式
除了沧州的做法外,各地都在探索适合本地的物业管理新模式。例如山东招远梦芝街道玲珑社区组建了小区治理“管家团”,通过“个人自荐+居民推荐+社区评鉴”的方式,有效开创了社区问题从“无人管”到“共治理”的良好局面。江苏无锡创新建立了“8+N”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工作体系,开展问题需求摸排、健全业主自治组织、建立共有资金监管机制等8项基础工作,并配套N项创新举措。烟台市则明确规定了空置6个月以上的房屋物业费自空置之日起减收40%,同时不再对空置一个月以上的车位收取停车服务费,为业主减轻负担。
降费实例: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物业费下调正在全国多地变成现实。《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全国多地小区出现物业费下调或打折,有的小区物业费降幅甚至高达56%。去年以来,重庆、山东青岛、湖北武汉、宁夏宁川等都传出了下调物业费的消息。武汉市已经有超40个小区的物业费宣布下调。具体而言:武汉朗诗里城小区,物业费从原来2.5元/平方米,下调到1.1元/平方米,降幅高达56%;江西南昌西站瑞都小区,物业费从原来2.8元/平方米,下调到2元/平方米;重庆风花树小区,物业费从原来1.8元/平方米,下调到1.3元/平方米。
提质路径:阳光运作与科技赋能
“不能孤立地谈‘降费’,而应系统地推动建立一套权责清晰、监督有效、竞争充分的长效机制。”。泉州市政协委员冯礼桉建议,大力推动“阳光物业”建设,让每一位业主都清楚知道物业费花在哪里、花了多少。透明化运作能有效消除猜忌,也是倒逼物业企业压缩不合理开支的最直接手段。以科技赋能促进降本增效也是重要路径。鼓励和引导物业企业应用新技术,增加智能服务设施,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业主权益:知情权与收益分配权
今年以来,各地社区的一些新规赋予了广大业主三大核心权益: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和收益分配权。业主大会可通过电子投票解聘物业,烟台已有12个小区成功更换服务企业。物业服务公司需每季度通过微信推送公共收益明细。某小区业主据此追回被挪用的广告费32万元。公共区域经营收益扣除成本后归业主所有,可用于抵扣物业费或补充维修资金。这些规定让业主真正能够“当家作主”,对自己小区的物业管理有了更多话语权。业主可以通过“三查法”来维护自身权益:查产权,了解房屋和车位产权信息;查服务,对照物业服务标准化指导手册;查备案,查询物业费备案标准。江苏已发布首批20个物业管理服务可推广之做法。如无锡市实现公共收益常态化公示公开的小区达1205个,累计规范入账公共收益资金达1.26亿元。业主可实时查询本小区公共收益收支明细。科技赋能也促进了物业降本增效。物业公司也可在征得业主同意后,积极拓展增值服务,以优质优价的增值服务收入反哺基础物业服务。
( 滿江红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