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展恩华
东阿镇北市村位于东阿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424户,共有1410人。该村背靠凤凰山,西临黄河水,狼溪河、龙柳河流经村西的平川沃野。
据《郜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有郜姓祖先由山西迁来,自此立村,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实,该村的历史比《郜氏家谱》所载更为久远。
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冲。村东北石门上的石门,是一座3000年前由人工开凿的隧道,也是齐鲁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20年,齐僖公与郑庄公在这里举行了“石门会盟”。当年,商圣范蠡之所以定居平阴,就是为了方便做“国际”贸易。
正是因为贸易的便利,自古这里就是大集市。又因地处老东阿县城以北,故名之北市。
自明以降,北市村就是官家设置的递铺。所谓递铺,就是古代官府在水陆交通沿线设立的官方公文传递机构。因为递铺的缘故,所以该村又称之为北十里铺或北市铺。
清朝时,官府又在这里设了铺兵。铺兵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派出所,用于巡逻及传送公文。民国时期,该村又正式设立了邮政所。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在无数个寒来暑往中,北市村的百姓一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转眼间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别人的突飞猛进,停滞中的北市人发出了“被人家甩了几条街”惊叹。
不是洼地就存不住水,没有能人就出不了头。北市村不是没有发展机遇,然而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即使是机遇来了,你也抓不住。比如,2010年的土地整理项目落到北市村。这是国家项目,是天大的好事,在北市村不但推不动,还惹下群众集体上访的大乱子。
和所有落后村一样,该村也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穷,二是乱。“你未唱罢我登场”,村支书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地换,连续五任书记都没干满一届。越穷越乱,越乱越穷,村民穷得叮当响,村庄乱成一锅粥,村集体更是负债累累,“省级贫困村”的帽子一戴就是好多年。
2010年,在上级领导期待的目光里,在全村百姓的呼唤中,史兴顺开始掌管北市村的“帅印”。史兴顺本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事业风生水起,日子风风光光。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完全可以不“蹚”村子里的浑水。可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啊!一名共产党人怎能只图个人安逸而置一千多村民困苦于不顾呢!于是,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毅然决然地担起了北市村支部书记的重任。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想当好书支部书记,没两把刷子不行。别看史兴顺没有三头六臂,但他却有一样能耐:“得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想干好支部书记,必须要赢得民心。怎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呢?史兴顺说,必须要让百姓看到,“你这个书记是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祉的书记”。 北市村是传统的“三八”大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经营。但是,一到下雨,街道就成了河,水深得都能划船。乐了鸭子,愁了商家,村民出入也多有不便。于是,史兴顺就从修路入手,先解决村民出行难这个“大头痛”。修路没有钱,史兴顺就先自掏腰包。村民门前的柴草、土堆,乱建的厕所、猪圈,随意种植的花草、树木,由村民自行清理。虽说有些村民或因伐树木、拆违建不乐意,可架不住史兴顺的苦口婆心地好言劝说。何况人皆有“良知”,修路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利,村民更怕落下“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的骂名,还是主动清除了路障。史兴顺和村干部天天盯着施工,仅二十天,就完成了主街道的建设。
路障好清,乱麻难理。村里承包地和承包费就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大麻团。集体土地被乱占、土地承包费长期不交,群众怨声载道。
史兴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把这个“乱”理顺了,全村工作才能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欠集体的钱一定要还,乱占的地一定要退,十天为限。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部分村民也主动做了退还。但,有人就是要硬刚,“看你史兴顺拿我怎么办?”
史兴顺用大喇叭广而告之:再限十天,承包土地到期不退的,集体欠款不还的,写到展板上,在大集上公示,在大喇叭上点名。
人都要脸,谁也不愿意把脸丢到集上去。清还工作取得很大进展。还是有个别人玩起了“死猪不怕开水烫”。有人建议,动用法律,来它个“快刀斩乱麻”。史兴顺则认为这样会伤情感,与其硬来,不如软磨。他带着村干部天天去“串门”,喝着水,吸着烟,和户主不温不火、不急不燥地“聊天”,从白天聊到黑,从黑聊到深更半夜,什么时候土地清退单上签了字、交了集体欠款,什么时候算个完。史兴顺把这称之为“粘粘胶战术”,欠账的人深感这村干部简直就是“豆腐掉进了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最终只得乖乖地签上字、还了欠款。
这一招,不仅理顺了“乱麻”,还增加了集体收入。村里还清了外债,还净剩二十余万。村里又把收回的地,按规范程序重新作了承包。
“乱麻”理顺了,村民的心气也顺了。全村人积极支持村里的工作,村里的土地整理项目也得以顺利完成。
史兴顺深知,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你必须关心他们的疾苦,急他们所需,帮他们所困。为解决群众用钱难的问题。他别出心裁,设立一家“磨房银行”。2012年,史兴顺把3万元现金放在全天候有人的磨坊里,供急需用钱的村民随时支取。不拿利息,不问理由,不打欠条。“磨坊银行”设立十多年来,解决了村民急难3000多次。
村里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双洗”小屋,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洗澡、洗衣服。百姓说:“兴顺时时处处想着咱,咱不支持他的工作,心里过得去吗?”全村呈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可喜局面。
乡村是熟人社会,单靠法制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实践中,他将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正村风、淳民风、睦家风,史兴顺将“力推”和“引领”相结合,大力抓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评选,选树各个方面的“带头人”、“出彩人家”等,全村成为精神文明的百花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村没有12345投诉,没有上访信访,没有刑事案件的发生。北市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山东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案例选编等刊物上多次报道,史兴顺也被省市县党校聘为讲师。
脱贫致富始终是村支书的头等大事。为了富民,史兴顺多管齐下。
一是产业创新。他大力推广收益高的种瓜蒌、种金银花“绝代双椒”种植,着力推行“支部+基地+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经营模式。二是引进花卉产业,建立江北最大的扶郎花基生产基地。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建起了绿豆粉皮加工厂、中粮储备库、即食阿胶加工厂、珍稀食药用菌种植等企业。
2017年,北市村164户424人全部脱贫,全村人均收入由不足2000元增至4万多元,集体资产突破1亿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成功脱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在史兴顺的治理下,北市村两个文明两丰收。同年11月,该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
富与强决不是史兴顺的终极目标,它要把村庄变美,美出北市村特有的风姿。
开山劈路,路变花廊。路两旁栽植樱花,数公里的樱花大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相继推出石屋别墅、铭德钟楼、富水长流、黄河文化博览馆、汉字汉服博物馆、阿胶文化博物馆、民风民俗博物馆、特色产业展览馆、北市博雅书院等“形美味浓”的众多景点。2022年,北市村建成了平阴县第一个民宿集聚区,并获得济南市唯一的创意策划一等奖。并先后获评“山东省美丽村居”“山东省休闲乡村”,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4年,北市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500万元。北市村实现了由穷变富、由富变强、由强变美的华丽转身。
小小山村一次次的美丽嬗变,让名不见经传的北市村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网红们的打卡地。许多全国性会议和活动相继在这里召开。2024年10月,北市举办了全国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及辣椒全程机械展示现场会。同年6月,举办了《和平精英》电竞全国村镇合作赛总决赛。
史兴顺是个有抱负的人,他并没有满足于一村的“治”“富”“美”。2019年,北市村和周围的七个村庄成立联合党委。“联村齐头发展,共赴锦绣前程”成为史兴顺的又一使命。为此,他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天复一天的努力着。凭着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业绩,2025年史兴顺也获得了他人生至高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文明村——北市,像灿烂的星辰,从鲁西大地冉冉升起,熠熠闪耀在新时代的星空。
作者简介:展恩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羌山见证》《铸梦》;报告文学集《叩问大地》;长篇小说《梅庄旧事》等多部著作。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