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位于乐山市西北部。所处的“峨眉山市”因峨眉山而得名,现为乐山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临近川西平原、西南与大小凉山接壤。峨眉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她古雅神奇,巍峨媚丽,其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为梵音名号。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是将妙善、妙德、贤德普施一切众生之意。《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记载普贤菩萨住地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华严经》在东晋时传入中国,因此自东晋时便开始把峨眉山当作普贤菩萨道场。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峨眉山的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登绝顶。
(松萝)
同诸大菩萨一样,普贤也没有真实的来历。《第二菩萨经迹经》说:“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萨;第八子名泯国,即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通常供奉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贤,梵语称“邲输跋陀”。在《悲华经》中有记载,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并授记他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
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项。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即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士。文殊菩萨代表“大智”,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中国的信徒们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有很多传说。据传在东汉时期的隐士蒲公一次入山采药,见一只野鹿,“追之绝顶而无踪”,忽见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当时西方来华的天竺僧人宝掌请教,宝掌告诉他说:“此是普贤瑞相,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恰巧,峨眉这一奇观与《华严经》所记普贤菩萨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佛经中记载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
目前在当地还流传峨眉山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佛灯。其中佛光与佛灯当属奇异现象,至今用科学难以解释。
当游客站在峨眉山金顶背向太阳而立,而前下方又弥漫着云雾时,有时会在前下方的天幕上,看到一个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中间显现出观者的身影,且人动影随,人去环空。即使两人并排站在一起,每个人也只能看到各自的身影。这就是四川峨眉山神奇的“佛光”(亦称宝光)现象。峨眉宝光在公元63年被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900多年的历史。
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即在金顶无月的黑夜,舍身岩下有时忽见一光如萤,继而数点,渐至无数,在黑暗的山谷飘忽不定。佛家称为“圣灯”。
另外,普贤菩萨生日为农历二月二十一。传说普贤菩萨是属龙和属蛇人的本命佛,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
峨眉山道场的中心在两大主要寺院。其一为“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位于峨眉山脚下。整个寺庙富丽堂皇、雄姿宏伟、气势磅礴,既是去峨眉山佛界祈福、朝圣的起点;又是公众游客去峨眉山旅游进入名山的起点。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
“圣寿万年寺”是峨眉山核心道场。万年寺是峨眉山的主要寺庙之一,原名“普贤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由明彻和尚创建。唐乾符三年(876年)重新建葺,并改名为“白水普贤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住持僧茂真和尚奉诏入朝,受到了太宗赵光义的嘉誉,派大夫张仁瓒携黄金三千两随同茂真和尚回到成都,购买了三十万斤铜,铸造了一尊普贤骑白象的铜像,像高7.35米,重62吨;象为白色,足踏三尺莲台,双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普贤端坐在象背莲台之上,头戴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润,神情安详,塑像比例匀称,造型优美,是宋代铸造艺术的典型代表。
殿中除了供普贤像外,上方和两侧还供奉有三千铁佛、十二个金人。穹窿顶绘有四个彩色的“飞天”,线条飘逸,让人觉得似在翩翩起舞。圆顶上砌建有五座尖塔和吉祥兽等饰物,风格极为别致。除了无梁殿外,解放后又重建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有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毗舍婆佛三尊佛像,每佛都是金身的大铜佛,高达4.8米,是当年别传禅师铸造的,十分珍贵。
在汉代以前,峨眉山原为道教天下。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也是吕仙剑划而成。至今在神水阁前,还留下刻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还有“大峨”石刻,传为吕纯阳之手迹。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但在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终于一统为佛家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侣3000多人,香火鼎盛。许多梵宇琳宫,依山而建,有的隐藏于翠林树海之中,有的耸立于高山峻岭之巅,有的建于深壑幽谷之内,有的筑于危崖绝壁之畔,与峨眉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