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唐·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以西域乐器觱篥为媒介,在七言歌行的框架中完成了对音乐本质的诗性探索。这首被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并称其"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为警策的作品,展现了盛唐音乐诗的艺术高度,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揭示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诗人以通感修辞突破听觉界限,以时空转换重构音乐逻辑,最终在除夕守岁的特殊场景中完成了对音乐与生命关系的终极追问。
李颀对觱篥声的描摹突破了传统音乐诗的描写范式。当"枯桑老柏寒飕飗"的意象群出现时,诗人已将听觉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触觉体验,这种通感手法较之《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单一比喻更具立体性。通过"九雏鸣凤乱啾啾"的禽鸟意象与"龙吟虎啸一时发"的猛兽意象对举,诗人构建出自然声景的交响诗篇,使音乐成为包容天地万物的宇宙性存在。
这种突破性不仅体现在修辞层面,更在于音乐时间的重构。诗中"渔阳掺"与"杨柳春"的变奏处理,通过黄云蔽日与繁花照眼的视觉反差,完成了对音乐时间性的诗性诠释。当"万籁百泉相与秋"的自然声景与"上林繁花"的宫廷意象交织时,诗人实际上在探讨音乐如何超越线性时间的问题。这种时空折叠的书写策略,暗合《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哲学思维,将瞬时性的音乐体验升华为贯通古今的文化记忆。
全诗十八句七换韵脚的精密设计,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节奏的深刻理解。开篇"南山截竹"用短促的入声韵制造紧迫感,对应觱篥初奏的凌厉音色;"流传汉地"转平声韵展现曲调流转的柔和;"长飙风中"以上声韵强化孤独感;末段"美酒一杯"回归入声韵,与开篇呼应形成环形结构。这种韵律设计暗合音乐"起承转合"的节奏规律,较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平直韵律更具音乐性。
"世人解听不解赏"的慨叹突破传统知音叙事,将音乐鉴赏提升到生命体验层面。诗人通过"长飙风中自来往"的意象,构建乐者与世俗的疏离感,这种疏离不是简单的孤独,而是艺术超越性的诗学表达。当"岁夜高堂列明烛"的除夕场景与"远客思乡皆泪垂"的漂泊境遇相遇时,音乐成为消解生命短暂性的精神药剂。这种终极追问较之《春江花月夜》的宇宙意识,更具人间情怀。
觱篥从龟兹到中原的传播轨迹,在诗中转化为文化交融的隐喻。"南山截竹"的本土化改造与"曲转奇"的艺术创新形成对照,揭示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双重路径。当"凉州胡人"的边塞标识与"上林繁花"的宫廷意象并置时,诗人实际上在描绘一幅盛唐文化交融的立体图景。这种书写策略与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边塞诗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多元文化图景。
诗中"渔阳掺"的突然变奏颇具深意。这种源于边塞战鼓的曲调,与"杨柳春"的宫廷雅乐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盛唐边塞局势的潜在危机。诗人通过音乐变调隐喻时代心理,较之杜甫"国破山河在"的直白揭露,这种隐晦表达更符合盛唐气象的审美特质。音乐在此成为观察社会心理的特殊视角,为后世理解盛唐由盛转衰提供听觉维度。
该诗开创的"以视觉写听觉"传统,直接影响中唐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的奇幻书写。其将无形音乐转化为具体意象的方法,为后世艺术批评提供"以形写神"的经典范式。当"万籁百泉"的自然声景与"九雏鸣凤"的禽鸟意象交织时,诗人实际上在探索艺术通感的无限可能。这种创新较之韩愈《听颖师弹琴》的直接描摹,更具想象空间。
七言歌行体与音乐结构的完美契合,为后世音乐诗提供结构模板。特别是"骤急-舒缓-骤急"的节奏控制,成为标准叙事模式。当"黄云萧条白日暗"的边塞意象与"上林繁花照眼新"的宫廷意象在诗中交替出现时,诗人完成了对音乐审美中雅俗辩证关系的诗性诠释。这种结构创新较之白居易《琵琶行》的线性叙事,更具艺术张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读这首诗作,其展现的文化交融智慧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诗中"和而不同"的美学理念,较之单纯的文化冲突书写,为当代跨文化传播提供历史镜鉴。当"美酒一杯声一曲"的终极场景呈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盛唐文人的艺术追求,更是一个时代对文化包容的理想实践。这种实践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通过音乐书写的突破性尝试,在盛唐诗坛开辟出新的审美维度。诗人以觱篥为媒介,构建了一个包含时空转换、文化交融、生命哲思的多维艺术空间。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七言歌行的表现力,更为后世理解盛唐气象提供了独特的听觉维度。再评这首诗作,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龙吟虎啸"的艺术震撼,这或许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二辑:七言古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简介:史传统,诗人、评论家,中国国际教育学院(集团)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高级评论员,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著有评论专著《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20万字)、评论集《再评唐诗三百首》(60万字),诗集《九州风物吟》,散文集《山河绮梦》、《心湖涟语》。发布各种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