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释宝红的这篇文章,写于2020年3月。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乡村教师刘夕先的育人画像,既是推荐给读者的感人篇章,更是对师者初心的生动致敬。作品特色鲜明,一是以 “时间” 为线,从九十年代初入教坛到疫情期间坚守一线,三十余载教育生涯的跨度, 更加突出“坚守” 的底色;二是故事性强 ,从毕业班十六小时连轴工作的日常,到妥善化解学生情感问题的细节,再到疫情中攻克直播教学的挑战,真实案例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三是融 “情” 于文,既有对刘老师 “白发为烛” 的形象刻画,也穿插其 “严慈相济” 的教育理念,字里行间满含对乡村教育者的崇敬,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动人师魂。请阅读欣赏!】

青岛市优秀教师刘夕先,30年扎根讲台,把最美年华留给乡村
释宝红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品德最为感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
他,勤耕于三尺讲台,默默奉献青春年华,已年过半百,仍为教育事业编织着一个个梦想;他,拼搏于教学第一线,已是高级教师,只愿给学生送去一缕缕清香;他,担当于学校中层干部的重要岗位,可谓劳苦功高,总想为胶河中学谱写更为华丽的乐章。……他,就是青岛市优秀教师、西海岸新区骨干教师、胶河初级中学的中层干部——刘夕先老师。
任教乡村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为九十年代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年轻、貌美、帅气、高学历、高水平于一身的他,来到胶河中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先后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和多年毕业班班主任、学校教导主任等工作,年年荣获乡镇级“优秀教师”“德育先进”“教学骨干”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区市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拔尖人才”等殊荣。其中,2008年荣获“胶南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荣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试想:和他一时分配到乡村学校的大学生现在有几个还在乡村学校任教?就我们学校而言,来了又调走了的,足足有三十多人。他们当中,有的可能为了教学环境的优美,也有的可能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而他,还是坚守在偏远的乡村学校,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任教以来,近十几年的毕业班班主任、二十几年教导主任兼级部主任,他变得更加成熟和干练,而他还是始终如一的埋头苦干,率先垂范。任班主任期间,每月十五块钱的班主任费,两块钱一盒的香烟连一条都买不上,干还是不干?他一干就是十几年。那个年代学校每天有小早读(30分钟)、大早读(45分钟),正课八节(360分钟),晚自习四节(180分钟),外加午休前的30分钟,一天下来十一小时。另外,早晨要早来靠班,午休前后和午休还要看班,就是下了晚自习也要看晚休到十点甚至到十一点。不夸张的说,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足足十六到十八个小时。再说,那时周六、周日学生都要在校上课,想一想,学生在校,班主任能不在校吗?再说,那时的初三年级年前上课到腊月二十八,正月初六又开始上课。作为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他无怨无悔。……要不,他怎么得到学校的认可,选拔为中层干部呢?

任中层干部的十几年,第一个到校的是他,最后一个离校的是他,教导老师、训导学生、忙于上课的还是他!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他由一个奶油书生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者。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岁月的吞噬,更是他默默耕耘的写照。因为长时间的劳作,加上加班加点的付出,他落下了头痛头晕的毛病,时不时的大汗淋漓、浑身虚脱。老师们劝他:“好好调养一下,要不就不要教主课了,该歇歇了。”他总是笑笑说:“老毛病了,歇一小会儿就好了。”早已是高级教师的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谁说高级教师都不上课?他于2014年被评为 高级教师,至今已六年,他仍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并兼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疾风暴雨不是爱,严慈相济总关情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作为教育干部的他,他把老师当朋友,把学生当孩子。他教学有方,治班有道,管理级部同样得心应手。
他管理班级方法独到。不管怎么调皮的学生到了他手里,都变得听话了,在学生心里,他是一位好老师。他从不偏向哪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会嫌弃哪位成绩差的学生。三尺讲台融进的是辛劳,是陶醉;融进的是师德,是师魂!体现在他身上,就是他对学生的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宠爱的抚摸,甚至是一次啰嗦的说教,或是一次严厉的批评。经他接手的班级,百分竞赛、班级学分在级部都是数一数二的。
在级部管理中,他也展现出出色的能力。学生辛美,学习一般,长相招人喜欢。听说,辛美在初二下学期的时候,被上一届初三男孩儿徐小超喜欢上了。喜欢归喜欢,徐小超不想让老师和同学知道。随着两人交往的频繁,便成了公开的秘密。新学期开始了,学生辛美划到我任班主任的班级里,这事儿也自然被我知道了。……男生徐小超虽已就读于职业学校,但与我班学生辛美“约会”的事时有发生。“男女生正常交往,再平常不过了”,我想。直到有一次,改变了我的想法。这天,宿舍熄灯时间到了后,舍长向我汇报说,“辛美还没回宿舍”。原来,徐小超在职校请了病假,趁我们学校下了晚自习后找到辛美,两人在操场上“散步”。当我了解情况后,倍感问题严重,确实感到棘手——学生辛美我可以批评她、教育她,她也知道不该这样做。事后,她的家长知道后,同意配合老师管束自己的女儿。但徐小超并非我校学生,我也未曾教过他,该如何与他沟通?况且,我也已与双方家长沟通过,效果也不大。这时,我们的级部主任刘老师出面了。他说:“这小事不小,……我们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于是,他一边找我班学生辛美作思想工作,一边代表学校找徐小超家长说明情况、分析事态严重,并告诉学生、学生家长,一旦发现学生不在校,我们要第一时间报警;一边和我一起坚持晚上值班,……就这样,连续十几个晚上,我们都是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更晚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双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之源,有爱便有了一切。”刘夕先主任也经常说“要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偏爱学困生。当老师,就要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爱一个有缺点的孩子,爱一个有个性的孩子,真正做到一块石头也能把它焐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像父母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用发自内心的、满腔的爱,和风细雨般帮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他教过的一个学生曾这样说:“我们喜欢刘老师上课的方式,喜欢他教的数学这门学科,也自然喜欢刘老师这个人……”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和试卷,包括《新课堂》《单元双测》《轻巧夺冠》等,都留下了精心的批语。什么“真好”“棒极了”“再努力”“你要稍微用点心,差一分就满分了”,甚至还有“你最强”“算你狠”“么么哒”等等。就是这样的富有激励或者是激将的评语,总能给学生留下人生的启迪和影响。
我是党员我带头,关键时刻显身手
当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之际,他坚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主动承担学校分配的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党员志愿者服务。为确保上级的各项疫情防控部署落实到位,管好本校人员,严守校园阵地,他和学校的其他几位领导一道认真细致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看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根据教体局有关落实空中课堂网上教学的精神和学校安排,他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和老党员,当空中课堂变成疫情时期的教学手段,当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整合的时候,他与大家一起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教研”上做文章,在“课堂”上展风采。作为教导主任,学校抓业务的行家里手,他组织班主任建立班级微信群、钉钉空中课堂群,和老师们一起学习直播技能,并带领老师积极教研,精心备课,确保空中课堂资源质量。从研究直播平台使用方法,到关注屏幕两端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到课堂教学中注重精准施教、点面结合,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信仰、信念、信心,都是一种精神,年过半百的他,硬是靠着这种执着的精神撑了下来,冲在了前面。
做一个老师难,做一个好老师更难,做一个好领导难上加难!三十余载光阴,刘夕先老师用粉笔在乡村教育的黑板上写下了最厚重的诗行。他以白发为烛,照亮无数学子的前程;以丹心为墨,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写下永不褪色的师者荣光。 (写于2020年3月)

释宝红,男,生于1963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龙庵村人。1985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7年获“青岛市优秀教师”称号。在职期间,深受学校师生敬佩,被誉为“红宝石”。已退休。现任《六汪镇志》副主编,六汪文联党支部委员、副总编辑。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