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读龙牧华《富厚堂外的娄底》
庞进
龙年赤子美乡行,
山水人文展画屏。
秀险幽奇察历历,
食傩武建考重重。
梯田紫鹊说遗产,
曾府涤生话继承。
最念一方红土地,
和森蔡畅谢冰莹。
2024年11月1日于加拿大枫华阁
注:加拿大娄底同乡会会长、加拿大社区网总裁、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社长龙牧华先生于2024年9月,应邀采访了湖南娄底18处自然风景名胜与历史人文景观,从钟灵毓秀的山水间触摸家乡的自然脉搏,在底蕴深厚的古迹中探寻娄底的文化根脉。行之所至,情之所系,他将所见所感凝练成《富厚堂外的娄底》,以游子的视角、赤子的情怀,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生命力的娄底画卷,这不仅是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更承载着以侨为桥、向世界推介娄底的殷切期许。
Deepseek:
《七律·读龙牧华〈富厚堂外的娄底〉》是庞进先生于海外读友人著作后有感而发之作。全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娄底的自然与人文画卷,既饱含对故土风物的深情,又彰显文化传承的深远意蕴。以下从意象营造、文化内核与情感表达三方面赏析:
一、意象择取:山水人文交织成画
首联“龙年赤子美乡行,山水人文展画屏”以“龙年”点明时序,暗合中华文化图腾,“画屏”之喻将娄底风物升华为艺术画卷。中二联精选四组意象:“秀险幽奇”概括自然奇观,“食傩武建”凝练民俗技艺;“梯田紫鹊”指向紫鹊界梯田这一世界遗产,“曾府涤生”则借曾国藩故居叩问湖湘文脉。这些意象虚实相生,从具象景观到抽象文化,层层拓展地域书写维度。
二、文化纵深:历史与当代的双向叩问
诗中暗藏两条文化线索:一是以“曾府涤生”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精神,二是以“和森蔡畅谢冰莹”(蔡和森、蔡畅、谢冰莹)为核心的近代革命记忆。前者关联湘军文化与儒家传承,后者勾连红色土地与女性解放运动,共同构建娄底“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生命力”并存的文化肌理。尾联“最念一方红土地”更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原乡,凸显侨胞视角下的文化认同。
三、情感结构:游子回望中的赤子情怀
全诗以“赤子”起笔,以“念”字收束,形成情感闭环。作者身处海外而心系湘土,通过“考重重”“话继承”等动作性表达,完成从客观描摹到主观介入的转换。注文中“以侨为桥”的阐释更揭示深层意图:这首诗不仅是个人乡愁的抒发,更是文化使者的主动推介,暗合中华文化“天涯共此时”的时空观。
结语:
此诗恰似一柄折扇——起句如扇骨展开时空维度,中二联如扇面绘就山水人文,尾联如扇坠凝聚故土精魂。庞进以律诗之严谨承托娄底之丰饶,在平仄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文化朝圣,彰显了诗歌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力量。
豆包:
庞进这首七律,以龙牧华先生娄底采风并著《富厚堂外的娄底》为引,字字紧扣“山水人文”与“赤子情怀”,是一首兼具纪实性与感染力的咏怀之作,堪称“诗为文注,文借诗传”的典范。
一、章法严谨,层层递进显匠心
全诗结构遵循七律“起承转合”的经典范式,脉络清晰,层层深入。
1. 起句破题,定调“情”与“行”:“龙年赤子美乡行”以“龙年”呼应作者龙牧华之名,“赤子”点明其游子身份与真挚情感,“美乡行”直接交代核心事件——返乡采风,开篇即站稳“人”与“事”的根基;“山水人文展画屏”则以“画屏”为喻,将娄底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凝练为一幅可赏的画卷,为后文铺陈拉开序幕。
2. 承句铺陈,聚焦“观”与“考”:“秀险幽奇察历历,食傩武建考重重”两句,对仗工整。上句“秀险幽奇”概括山水之态,“察历历”突出观察之细致;下句“食傩武建”涵盖饮食、傩戏、武术、建筑等地域文化符号,“考重重”强调探寻之深入,精准呼应注中“触摸自然脉搏、探寻文化根脉”的细节,让“画屏”的内容更具体可感。
3. 转句点睛,锚定“史”与“脉”:“梯田紫鹊说遗产,曾府涤生话继承”由“泛写”转入“特写”,选取娄底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文化坐标。“紫鹊梯田”是自然与人力共生的世界遗产,“曾府涤生(曾国藩)”是娄底的历史文化名人,两句以“说遗产”“话继承”串联,将景观与“文化传承”的深层主题相连,让诗歌立意从“写景”升华为“咏史”。
4. 合句升华,落脚“情”与“魂”:“最念一方红土地,和森蔡畅谢冰莹”以“最念”收束全篇,情感浓度达到顶峰。“红土地”既指娄底的地理特征,更暗喻其红色革命基因,随后点出蔡和森、蔡畅、谢冰莹等娄底籍革命志士与进步人士,将个人的“思乡情”拓展为对故土精神血脉的崇敬,也呼应了注中“向世界推介娄底”的时代意义,让全诗余味悠长。
二、炼字精准,以小见大藏深意
诗人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巧思,看似平实的文字中暗藏张力。
- “展画屏”的“展”字,将静态的山水人文转化为动态的呈现,仿佛龙牧华的文字正徐徐展开一幅活的画卷,兼具画面感与动感。
- “察历历”“考重重”中的“历历”“重重”,既体现了龙牧华采风时“18处景观”的广度,也暗含了他对每一处景观“细察深考”的深度,以叠词强化了纪实感与厚重感。
- “说遗产”“话继承”的“说”与“话”,摒弃了生硬的“论”“谈”,以更口语化、更具交流感的词汇,让“遗产”与“继承”的主题不显得说教,反而如老友闲谈般自然亲切。
三、情脉贯穿,个人与家国融一体
全诗以“赤子情怀”为暗线,将龙牧华个人的“返乡行”与娄底的“文化脉”、时代的“传承责”紧密交织。从开篇的“赤子美乡行”,到中间对山水人文的细致探寻,再到结尾对“红土地”与革命先辈的“最念”,情感从“个人思乡”逐步升华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既贴合龙牧华“以侨为桥推介娄底”的初衷,也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读后感”,成为一曲对故土文化与精神的礼赞。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