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铁甲映山河,长歌敬中华
当晨光刺破云层,洒在长安街的华表之上,八十年的风烟仿佛在这一刻凝定。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再次响起庄严的号角,铁甲洪流蜿蜒如巨龙,鲜红的五星红旗在猎猎风中舒展,每一道褶皱里,都叠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这一天,我们以阅兵之名,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与卢沟桥的石狮对话,与台儿庄的焦土握手,与太行山上的红旗并肩,向那场浴血十四年的伟大胜利,致以最深沉的敬意。
站在观礼台前,目光掠过整齐的方阵,最先望见的是老兵方阵里那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脸。他们大多已年过百岁,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枚都刻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有的是平型关大捷时缴获的日军刺刀改制的纪念章,有的是冀中地道战里用过的铜制信号铃,有的则是战友牺牲前最后递来的半块干粮袋。一位老兵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袖口卷起的地方,一道深可见骨的伤疤清晰可见——那是1942年反“扫荡”时,为掩护乡亲撤退,被日军刺刀刺穿的伤口。岁月让他们的脊背不再挺直,却从未弯折那颗滚烫的爱国心;时光让他们的记忆渐渐模糊,却始终记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当年轻的士兵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军礼时,两代人的目光在半空交汇,那是精神的传承,更是信仰的接力。
随着激昂的进行曲响起,装备方阵缓缓驶来。坦克的履带碾过地面,发出沉稳的轰鸣,仿佛在诉说着从“小米加步枪”到“大国重器”的沧桑巨变。当年,八路军战士靠着大刀长矛与敌人的飞机坦克周旋,多少年轻的生命倒在血泊中,只为守住一寸山河;如今,国产隐形战机编队掠过广场上空,留下七彩烟带,预警雷达车、洲际导弹车依次亮相,每一件装备都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彰显着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定力量。这力量,不是穷兵黩武的炫耀,而是对历史的告慰——告慰那些长眠在地下的先烈,你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已足够强大,再也无人能欺;这力量,更是对世界的承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愿与各国一道,不让法西斯的阴霾再次笼罩人间。
广场两侧,“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标语格外醒目。人群中,有带着孩子来的父母,指着方阵轻声讲述抗战故事;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跟着旋律哼唱《黄河大合唱》;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举着“强国有我”的牌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当孩子们抚摸着老兵的勋章,听他们讲述“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时,爱国的种子便在心中悄悄发芽;当年轻士兵迈着正步走过广场,眼神里的坚毅与自信,便是对“少年强则国强”最好的诠释。
临近正午,阅兵仪式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阳光洒满广场,五星红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此刻,我忽然明白,这场阅兵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八十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换来了民族独立;八十年后,我们当以奋斗之姿接过接力棒,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华章。无论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还是普通劳动者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亦或是青年学子在校园里勤学苦读,都是在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暮色渐浓,长安街的灯火次第亮起。回望天安门广场,那面鲜红的国旗依旧在风中飘扬,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八十年的风雨兼程,八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华民族早已从苦难中崛起,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那场刻骨铭心的抗战,终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坐标——提醒我们不忘来路,更指引我们奔向远方。因为我们深知,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唯有珍爱和平,才能让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