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不语,英魂长存
~ 追怀李玉魁烈士
秋日的阳光穿过金黄色的枫叶,在长沙市芙蓉区龙马社区的会议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2025年9月2日,一场迟到了八十多年的颁证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当工作人员将印有"革命烈士"四个烫金大字的证书郑重交到李振华老人手中时,这位86岁的老人颤抖着抚摸证书上父亲的名字"李玉魁",浑浊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窗外,湘江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堤岸,仿佛在诉说着那个血与火的秋天,一位27岁的年轻营长在大云山巅用生命谱写的壮歌。
一、湘北屏障:大云山的战略要义
1941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盯着地图上标注的"大云山"三个字,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座横亘在岳阳、临湘、平江三县交界处的山脉,海拔不过千米,却像一把利刃插在日军进攻长沙的必经之路上。山上的岩石裸露,灌木丛生,唯有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通向山顶。当地老乡说,大云山四季云雾缭绕,像戴着一顶缥缈的纱帽,但此刻笼罩山峦的,却是日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引发的冲天火光。
李玉魁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58军新11师31团3营,奉命坚守大云山东南麓的制高点。这个仅有四百余人的加强营,面对的是日军第6师团精锐的三个步兵大队。营部设在半山腰一处天然岩洞里,洞口用沙袋垒成掩体,里面弥漫着火药味和潮湿的霉味。战士们发现,他们的营长总是站在洞口用望远镜观察敌情,那副圆框眼镜反射着冷冽的光,像两把出鞘的匕首。
二、血色黎明:三天三夜的绝地厮杀
9月7日凌晨三点,日军的第一发炮弹落在3营阵地上时,李玉魁正借着月光检查前沿工事。炮弹掀起的泥土溅在他脸上,他抹了把脸,对身边的文书说:"准备战斗。"话音未落,日军的轻重机枪就响了起来,子弹像暴雨般倾泻在阵地上。
战士们躲在临时挖掘的战壕里,看着李营长在硝烟中穿梭。他个子不高,走路时微微跛着左腿——那是之前战斗中留下的旧伤。每当敌人冲锋时,他就会站在掩体后,用嘶哑的嗓音喊:"打!给我往死里打!"据幸存的老兵回忆,李营长的驳壳枪从来没离过身,枪柄上缠着一块磨得发亮的红布,那是他妻子亲手缝的平安符。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中午,日军的坦克开到了阵地前。李玉魁组织敢死队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两辆坦克,但自己也受了轻伤。卫生员要给他包扎,他却一把推开:"别管我!去救倒在前沿的弟兄!"他的军装已经被鲜血和汗水浸透,却仍然坚持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指挥部队调整火力。
最惨烈的是9月13日黄昏。日军调来了山炮部队,对3营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李玉魁的指挥所被炮弹击中,洞口的沙袋被炸飞,碎石砸在他的背上。当战士们把他从废墟里扒出来时,发现他嘴唇干裂渗血,却还在问:"阵地还在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挣扎着站起来,用尽最后的力气喊:"守住大云山!"然后便没了气息。
战前所有的官兵都要留下遗书,交给军邮局长孙维利。孙维义和李玉魁是云南同县同村的老乡,李玉魁向孙维义托付:“如果我不能回来,我的妻(赵文学)和女儿就拜托你照顾了。”在9月13日的激战中,全营官兵伤亡惨重,李玉魁壮烈牺牲。孙维义一直坚守战友的嘱托,细心照顾李玉魁烈士的遗孀赵文学和女儿李振华,并于抗战胜利后与她们组成新的家庭,并育有儿子孙家驹及二女儿。若干年后,国家政治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曾经参加过抗战的军人不分党派都受到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尊重,并且逐步恢复了一些政治生活待遇。李振华大姐的生父李玉魁的“伪军官”历史问题也得到了澄清。
三、寻找英雄:消逝的坟茔与不灭的记忆
战后,战友们在大丰山的一处向阳坡地上草草掩埋了李玉魁的遗体。没有棺木,只有一床军被裹着;没有墓碑,只有一抔黄土和几块石头堆成的标记。据当地老人回忆,那座坟茔就在现在大丰山后面的山坳里,但经过八十多年的风雨侵蚀,早已依稀莫辨。
我走访了大丰山村里的几位八旬老人。87岁的陈阿婆颤巍巍地说:"小时候听我爹讲,那个戴眼镜的营长埋在老鹰嘴下面,坟头朝着西南方。"另一位老人李大爷从屋里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他父亲用毛笔记录的:"民国三十年九月,国军营长李姓,殉国于大云山,葬大丰山阳坡......"
四、云山不语:英魂永驻青山间
站在大丰山的山脊上,我望着脚下的云海翻腾。八十多年过去,当年的战壕已被植被覆盖,弹坑里长出了参天大树。山风掠过松林,发出阵阵呼啸,仿佛是历史的回声。
暮色渐浓时,我来到山脚下一户农家。主人听说我是来寻访李玉魁事迹的,特意端出一本家谱。在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发脆的纸条,上面是老人的祖父用毛笔写的:"民国三十年秋,国军与倭寇大战大云山,营长李公玉魁殉国,吾等乡民殓以军被,葬于大丰山阳坡......"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份对英烈的敬意穿越时空,依然清晰可感。
下山的路上,夕阳将大云山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我忽然明白,有些英雄不需要墓碑来证明存在。李玉魁营长和他战友们的热血,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土壤;他们的呐喊,化作山间不息的风声;他们的忠魂,守护着这片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青山绿水。
当夜幕完全降临,大云山的群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肃穆。我站在山脚下回望,仿佛看见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营长,依然挺立在阵地前沿,用坚毅的目光守护着他用生命捍卫的每一寸国土。他的身影渐渐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历史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