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九·一八
文/韩国利
9.18,因1931年炮声而载入史册,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古稀之翁,而立壮年,红领巾们,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怀着铭记屈辱、奋发新时代的责任,各自重温那段不堪回首、却挥之不去的14年艰苦岁月。
1、数字的温度
残历碑上“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的铭刻,让慕名而来缅怀者的心情一下沉入谷底。千疮百孔的不规则弹痕,向来者诉说着那段岁月中同胞们的冤屈和反抗。雕塑《国难》上累累成堆的白骨,3200万生灵涂炭,4500万人绝望地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800万劳工被迫在屠刀下滴血流汗,平顶山村3271名老幼妇孺被杀光,东北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统计表,一串串数字,不仅是躺在历史教科书里、雕在石墙上冰冷的统计,而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对军国主义铁蹄血泪控诉,是对因贫穷而惨遭蹂躏的不甘与无奈。一位古稀老人对身旁的儿孙言道:“这只是冰山一角。日本侵略我们整整14年呀,杀了我们多少人,抢了我们多少宝贝,谁能说得清,算得准呢!”
白山黑水赋予东北人民的坚韧与顽强,怎能屈服于倭寇的钢盔和大炮?55万东北义勇军用土炮、鸟铳、农具和血肉之躯,唱着《血盟救国军军歌》,前赴后继地冲砍着沈阳等大城市内日伪军。杨靖宇将军腹内的树皮、棉絮,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冷云同七名女战士挽臂步入乌斯浑河……等。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言行,唤醒、激励着不屈的东北乃至全中国人,10余万次大小抗战,染红了这片白山黑水,埋葬了18万左右侵略者肮脏的皮囊。驻足于东北抗联雪山营地前,一位河南汉子低沉地说:“俺们靖宇将军,为东北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嘞。”
数字是永恒的,谁也抹不去。他将侵略者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警醒着被侵略者“贫穷就得挨打”。
2、苦难与脊梁
我被如织的游人裹带着,来到731特种部队展厅前。和众游人一样,不忍细观,只想走马观花。一张张实拍惨无人道的杀戮黑白照片,一件件铁锈斑斑的刑具,令人毛骨悚然。“妈妈,就因为我们当时穷,日本人就毫无人性的伤害我们吗?”循声望去,一张天真的幼嫩小脸仰着,正向她的母亲求解。妈妈满脸凝重,缓缓地说:“贫穷的生活会让国家落后,拿着先进武器的坏人,日思夜想地惦记着落后国家不能开发的宝藏,所以他们就得先杀人后掠夺。”“现在我们不怕坏人了,我们有了辽宁舰,坏人来了,我们就打他们”小哥哥斩钉截铁地说。两个孩子胸前的红领巾,在时隐时现的灯光下是那么扎眼,我不得不将尊敬的目光投向母子三人。
在砖墙内的731部队手术室,堆满了用来做细菌实验的“马路大”。身穿白大褂的日本医生正在摘取同胞体内的活器官,很多人都鄙夷于洁白神圣外衣下裹着无灵魂的畜生行为而摇头叹息,匆匆而过。“奶奶,我怕!”一名五六岁小女孩捂脸尖叫着。人们自觉地用身体挡住砖墙上的窗口,不忍心幼小的心灵因伤害而种下仇恨的种子。
中国父母是善良的,他们并不是种族仇恨的传播者,而是抚平日本遗孤心灵的衣食父母。
3、善良的光束
一个小孩子紧紧依偎在一对饥寒交迫的东北夫妇身边,脸上写满依赖与安详,这就是“感谢中国养父母碑雕”。日本战败投降仓皇撤退,将自己无辜的5000多名孩子遗弃在东北大地上。淳朴善良的东北父母,擦干眼泪,义无反顾地将日本遗孤收留到自己家中抚养。其中1500 名长大成人回归日本的孤儿,感恩中国养父母,自发捐款50万元而立碑。正如解说员所言,这碑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雕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人性的善良与宽容,时刻提醒着人们爱与善良能冲破种种伤痛与阻碍,告诫后人勿忘国耻,珍视中日和平。
东北父母的博爱冲淡了我伤痛的心情。拾级沿出口的缓坡而上,双脚踩着1931、1932……的年份数字,艰苦与卓绝的历史厚重感又注入了双腿。坡是那么缓,走起来却是那么沉重。当步入“1943”路平坦了,“1944、1945”水平卧在前方,阳光满地。
馆外阳光金灿灿,暖遍全身。游人们席地而坐,神情各异的凝望着出口。中年女儿为古稀父亲摇着蒲扇;孩子们依偎在父母怀里,畅快地吃着冷饮。
我回头寻找家人,只见读研的女儿满脸泪痕,仍在轻泣,读初中的儿子小手紧紧地拉着妈妈,满脸严肃。我赶紧大方一回,刷20元买了四根沈阳雪糕,殷勤地分献给家人,让他们降降温。暗自庆幸:看来,国际反法西斯胜利日来临之际,游“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真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韩国利,男,河北省宽城人,从事林草工作30余年。业余热爱文学写作。作品发表于《国土绿化》《中国林业》等报刊。近两年致力于喜峰口长城文化搜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