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夜火
日头西沉,最后一缕金光没入云海,崖顶迅速冷下来。石头打了个寒颤,裹紧单薄的衣衫。远处的天风城亮起零星灯火,如同散落的星子。
林昊依旧静坐,仿佛要坐到地老天荒。
石头饿得发慌,却不敢再啃那硬馍。他小心地收集了些枯枝,在避风处堆成一小簇,然后眼巴巴地看向林昊。
“先生…”他小声唤道,“能借个火吗?”
林昊没有动作,但那堆枯枝中央忽然窜起一簇小火苗,安静地燃烧起来,既不噼啪作响,也不随夜风摇曳,稳定得反常。
石头惊喜地凑近取暖,又将硬馍插在树枝上烘烤。馍块渐渐变得松软,散发出焦香。
“谢谢您。”他小声说,将烤得最好的那块递给林昊。
林昊没有接:“我不需要。”
石头讪讪收回手,自己小口吃起来。温暖的食物下肚,驱散了部分寒意,但夜的孤寂却更加浓重地包裹上来。远离了熟悉的街巷,在这无人崖顶,只有陌生而强大的同伴和无边夜色,恐惧悄悄爬上心头。
“先生…”他又开口,试图用声音驱散寂静,“您要在这里待多久?”
“待到该离开的时候。”林昊的回答依旧捉摸不定。
石头沉默了,抱紧膝盖,盯着那簇不自然的火焰。许久,他轻声问:“您为什么允许我跟着?”
这次,林昊转过头来看他。夜色中,那双眼睛仿佛能吸收所有光线,深不见底。
“你为何选择跟随?”
石头愣了愣,老实回答:“因为我想变强,像您那样。”
“像哪样?”林昊追问。
“就是…就是不怕任何人,能让那些欺负人的家伙都害怕…”石头越说声音越小,因为在说出口的瞬间,他忽然意识到这愿景与眼前之人表现出的气质截然不同。林昊没有让任何人害怕,他只是…允许一切发生。
“强大的形式有很多种。”林昊似乎看穿他的思绪,“你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种。”
火苗轻轻跳动,映照着少年困惑的脸。
“那…哪种才是最好的?”
“没有最好。”林昊望向远方夜色,“只有最真。”
真。石头咀嚼着这个字,似懂非懂。他想起母亲常说的“人穷志不短”,那也是某种真吗?
“如果…如果我想变强保护娘亲,”他犹豫地问,“这种想法真吗?”
林昊没有直接回答:“你允许自己保护她吗?”
“当然允许!”石头脱口而出。
“即使这意味着要与整个世界为敌?”林昊的声音平静却锐利,“即使这意味着要变成自己曾经恐惧的那种人?即使最终失败,付出一切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石头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他从未想过这么多。
“允许不是选择性的。”林昊继续道,“真正的允许,是接受所有可能性,包括最坏的那些。然后,依然选择行动。”
夜风呼啸,火苗却笔直向上,纹丝不动。
石头抱紧自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寒冷。这不是身体的冷,而是某种认知带来的战栗。他以为自己渴望的强大是解脱,现在却隐约意识到那可能是更深的束缚。
“我…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他小声承认,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林昊终于动了。他伸出手,那簇火苗如同活物般跃入他掌心,安静燃烧。
“看这火。”他说,“它允许自己被点燃,也允许自己熄灭。它不执着于燃烧,也不恐惧消亡。只是存在于每一个瞬间,纯粹地做自己。”
火苗在他掌心变幻形状,时而炽烈,时而微弱,却始终保持着核心的本质。
“这就是‘真’。”
石头望着那簇火,望着火光照耀下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睛。内心的恐惧奇异地平息了,不是消失,而是被允许存在,成为浩瀚夜空的一部分。
他慢慢伸出手,小心翼翼触碰那簇火。
预期的灼痛没有到来,只有温暖的、流动的质感从指尖传递到心里。
“我允许…”他尝试着说出这句话,生涩却坚定,“我允许自己害怕,也允许自己勇敢。”
火苗在他指尖轻轻跳动,如同回应。
夜空下,一簇火,两个人,共享着无声的允许。
真正的修行,始于每一个微小的接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