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之期的云南省罗平县与云贵广三省的交融文化”
文/区治甫(云南罗平)
罗平中元节素包:滇桂黔三省的文化记忆传承
在云南罗平的中元节习俗里,小小的素包并非普通祭祀之物,而是滇桂黔三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具象化记忆载体。从封面颜色的递变到“三年”周期的约定,再到跨越族群的群体传承,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三省人民对生死、自然与生存的集体认知,让这份文化记忆在岁月中代代延续。
素包的颜色变化,是三省民族记忆的直观表达。新亡前三年,素包选用蓝绿色,这抹色彩并非随意而定——它源自当地布依族对自然的感知,像南盘江的澄澈流水,似周边群山的苍翠绿意,既承载着“山水养人”的感恩记忆,也寄托着对刚离世亲人的温和缅怀。人们以这抹与天地相融的颜色,轻声与逝者“对话”,将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一同裹进素包之中。待到第四年,素包换上红色,这一转变藏着更深厚的记忆升华:布依族五色饭里的红色象征热闹,彝族火把节的红色代表吉祥,汉族文化中红色寓意新生,三省民族对“好日子”的记忆在此交汇。红色素包不再是单纯的悼念,而是将悲痛化为力量的象征,标志着记忆从“缅怀逝者”转向“带着先愿好好生活”,寄托着家族延续、生生不息的生存期待。
“三年”的时间周期,划分出素包记忆的双重内核,更是三省民族达成的文化共识。前三年用蓝绿色,聚焦“新亡逝去纪念”,是生者对刚离开的亲人难以割舍的追思,这份不舍藏着对生命过往的珍视;第四年转红,则开启“升华生存”的纪念,意味着人们在怀念中走出悲痛,扛起“好好生活”的责任——这既是汉族“守孝三年”伦理记忆的延续,也是彝族“三年祭祖”、布依族对“三”之吉祥寓意的认同,更暗合农历三年一闰的自然节律,让生死记忆与天地运行的规律相融。而罗平“鸡鸣三省”的特殊地理,让彝、汉、布依等民族在此长期共处,“三年周期”与颜色递变的习俗,渐渐突破民族界限,成为大家对“生死与传承”共同的记忆锚点。
这份文化记忆的延续,始终以“前人做给后人看的社会民众群体传承活动”为核心。每逢中元节前后,罗平的街巷村落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长的老者围坐在一起,向邻里晚辈细细讲述素包颜色背后的故事——蓝绿色如何映着山水,红色如何藏着希望;街坊四邻不分家族、不论民族,一同参与素包的制作,折叠、装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记忆的亲手传递;祭祀之时,大家齐聚一处,以素包为媒介,共同向先人表达敬意,也彼此传递“好好生活”的信念。这种群体性的传承,让素包承载的记忆不再局限于单个家族,而是成为整个区域的文化共识,从“前人”的实践,化作“后人”的认知,让三省交融的文化记忆在代代相传中不曾褪色。
罗平中元节的素包,终究是一份跨越民族与时光的文化记忆瑰宝。它以颜色为笔,以三年为卷,以群体传承为墨,书写着滇桂黔三省人民对天地的敬畏、对先人的怀念、对生存的热爱。这份记忆,无关现代器物的更迭,只关乎人心深处对“根”与“未来”的坚守,也正是这份坚守,让中华文明边界地带的文化交融之美,在岁月中愈发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