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名誉社长:谭丽华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九三的鹰羽与晨光
——观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祖国大阅兵
余少华
序章·鸽哨与国歌
当《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国歌》的旋律刺破晨雾,八万羽白鸽的翅膀掀动气流,八万只气球挣脱地心引力——我的客厅瞬间被染成欢腾的海洋。电视屏幕里,天安门广场的砖石正以金红的颜色苏醒,七十年前的烽火与今天的阳光在琉璃瓦上熔铸成同一道金边。
第一幕·正步丈量历史
礼炮是滚烫的春雷,二百三十步正步将大地踏成战鼓。我看见老兵皲裂的手指举起时,像一截枯枝托起整个民族的重量。红旗检阅车驶过的轨迹,是长安街用沥青写下的十四行诗,而战士们眼里的光,让钢铁都柔软了三分。
第二幕·钢铁与羽翼的协奏
分列式是移动的史诗:三军仪仗队如青铜鼎上的纹样活了过来,女兵方队的皮靴敲击出《黄河》的节拍。当武直-10的羽翼割开云层,我忽然想起香公馆小区那几只迷路的白鸽——原来真正的和平,需要雁阵般严整的守护。
第三幕·血脉中的星辰
导弹车驶过时,钢铁泛着冷冽的蓝光。解说员说“国产”二字时,我听见实验室里试管碰撞的清脆,听见罗布泊沙漠中第一朵蘑菇云的呼吸。这骄傲不是突然降临的闪电,而是无数双手用岁月搓成的火绳。
终章·远方的鼓点
在岳阳的晨光里,电视机传来正步的闷响,仿佛大地的心跳。那些脚步声穿过屏幕,震得我眼眶发烫——原来宇宙的尽头,是士兵们钢盔上反射的同一个太阳。当歼-15的尾焰在天空写下“和平”的草书,我终于懂得:我们守护的不是过去的荣光,而是未来每一寸晨光中,永不缺席的鸽哨。
激动的心情驱使我欣然命笔,赋诗词联八首,作为自己永久的纪念:
水调歌头/元首登天安门礼赞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仪式迎宾纪盛
余少华
端门初启处,瑞霭绕朱甍。
旌旗漫卷,玉带朝起映天青。
列国元勋戎至,历史胸中铭记,执手庆和平,
一脉承乾意,万里共澄明。
更登临,同俯仰,见峥嵘。
山河为证,肝胆相照鉴冰清。
莫道云程路远,自有鸿仪昭世,
大道合钟声。
仰首观丹阙,寰宇正春生。
沁园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盛典前奏
(依钦谱·苏轼体)
余少华
金阙云开,玉砌风清,万国仰观。正天安门上,元戎列座;钟山霞里,铁甲生寒。一曲松江,太行烽火,怒吼黄河惊世寰。抬望眼,见红旗漫卷,旭日初丹。
南湖遥思星攒,引百载沧桑换丽天。看三军整肃,银鹰破宇;九州同庆,金穗盈田。领袖临台,声传广宇:命运相携大道宽!今朝志,若鲲鹏振翅,再越重峦。
清平乐/赞阅兵礼炮队
余少华
彤云舒卷,阵列凝如练。礼炮轰鸣惊九苑,声震山河如电。
丹心护守神州,赤诚永写春秋。今日擎来威力,铸就大国风流。
七律·天安门阅兵礼赞
余少华
金秋紫气满京华,铁甲雄师列阵斜。
鹰击长空云作伴,车行大地势如麻。
百年砥砺山河壮,一帜高扬日月嘉。
莫道书生无胆魄,愿凭血护国和家。
鹧鸪天/颂阅兵盛况
余少华
猎猎旌旗映日红,三军列阵势如虹。
战机划破千重雾,方阵排开万里风。
歌盛世,颂英雄,昆仑浩气贯苍穹。
长安街上看胜景,犹见龙腾九域中。
鹧鸪天/赞九三大阅兵女民兵方队
飒爽英姿意气扬,戎装巾帼步铿锵。
娇颜不让须眉志,浩气能争星月光。
迎旭日,踏秋霜,几回魂梦未曾凉。
今朝受阅天安下,一片丹心护国邦。
联.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观阅兵典礼反舰导弹方队礼赞
余少华
蓄雷霆势,铁甲列天都, 筑华夏千重壁垒;
怀赤胆心,银锋指瀚海 ,护九州万里沧溟。
九月三日的刻度
——赠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祖国大阅兵
余少华
当鸽群突然撕开晨光的绸缎,
八万只白色火焰在蓝图上写下休止符——
我们数着礼炮的震颤,
像数着七十年前未尽的弹壳。
正步是大地的心跳,
二百三十次撞击,
让长安街的砖石泛起青铜的回音。
老兵的手举起时,
整个广场的寂静
突然有了山的形状。
女兵方阵走过,
像一排被风掀动的琴键,
而战鹰的尾翼划破云层,
将彩虹钉在历史的伤口上。
钢铁的洪流缓缓流淌,
每一道寒光里,
都藏着科研者熄灭的台灯,
和一枚未寄出的家书。
我坐在千里之外,
听见脚步的雷鸣正穿过屏幕,
把岳阳的洞庭湖震成一面镜子——
照见未锈的剑与未落的星,
照见我们血管里
奔涌的同一条长江。
此刻,气球与鸽群
在天空写下同一个方程式:
当和平成为最高的方程解,
所有年轻的眼睛
都将是验算的光。
记忆与永恒的组诗
——致9.3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祖国大阅兵
余少华
光的语法:
当八万羽白鸽以羽翼为笔
在苍穹书写光的楔形文字
我们突然破译
所有正步都是铿锵的动词
所有礼炮都是烫金的惊叹号
而老兵举起的手
是永不褪色的
历史光标
金属的抒情:
导弹车驶过时
钢铁开始用冷光撰写十四行诗
女兵方阵的皮靴
将《黄河》踏成
青铜编钟的韵脚
战鹰尾翼划过的弧线
是天空最长的破折号
——它连接着
八十年未写完的
星火手稿
时间的缓存:
此刻,八十年前的弹壳
正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进行数据压缩
而电视机前的我们
用湿润的瞳孔
下载着
永不卡顿的
和平更新包
光的复调:
当最后一架战鹰收起尾焰
天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
八十年未落尽的星光
在金属表面结晶成盐
——那是最初的
也是最后的
和平标点
尾段:
此刻,我的手指
正穿过时空的经纬
在散文诗的留白处
种下另七首诗词联的种子
让水调歌头的月光
沁进沁园春的土壤
看清平乐里长出的礼炮
如何把鹧鸪天的羽翼
锻造成七律的韵脚
而那道未写完的对联
终将在未来某天
被鸽哨的标点
郑重地
钤印在
最后现代诗晨光的
扉页上
作者简介:
余少华,1999年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晚报》停薪留职下海赴京,先后被聘为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领导与决策周刊》主编;新华社《每日电讯·领导周刊社》社长;《中国城市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国际市场经济报》社长。
主要成就: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476篇(首)。共有文学与新闻获奖证书66个。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余少华文集》5部(原计划出30部)。发表于报刊的新闻作品字数超过文学作品的三倍。同年小说集《将计就计》在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主办的“面向新世纪文化艺术创作研讨会”中获大赛一等奖。1999年小说集《暑热天,吃中饭时》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中获得一等奖。
自嘲:39年前就加入了省作协,26年前就评了中级职称:编辑,滥竽充数,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作家、记者。可当初下放农村劳动,在供销社工作时,那个勤奋好学的文学青年,却慢慢成了麻将桌上的高手,三打哈的傻瓜,连开车、电脑,这些现代人的基本谋生活计都懒得学。当初,省文联与报社领导,曾电话告之,要我报送材料,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与高级记者的评选。可懒惰成性的猴子,人在北京,加上一切向钱看,竟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成了地地道道,冥顽不化,不思进取下69岁的老油条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