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岭残灯录》题记
残灯照夜血未冷, 孤冢埋名恨偏长。 朱砂染尽千秋罪, 蔷薇开处是吾乡。
——世间从无鬼祟,人心自生妖魔。此书记的是荒岭往事,写的却是你我胸中块垒。灯虽残,终不灭;夜再黑,有天明。
——
第一章 陌路归人
暮云低垂,将远山压成一道墨色剪影。魏知古拖着那条残腿,踏进云岭地界时,天边正泛起血色的晚霞。二十年的光阴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却抹不去心底那份执念。
岭上那棵老樟树还在,只是比记忆中更加苍老。虬枝盘结,如鬼爪般刺破青灰色的天际,攫住流云不放。知古停下脚步,望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连泥土气息都透着陌生人的冷淡。他下意识摸了摸藏在怀中的那把匕首,冰凉的触感让他稍稍安心。
镇口石碑旁蹲着个抽旱烟的老汉,皱纹里嵌着几十年山风刮擦的痕迹。那老汉抬眼将他上下打量,烟锅在石碑上磕了磕,发出沉闷的响声。
"外乡人?这个时辰进山,不要命了?"老汉的声音沙哑,像是被烟熏了半辈子。
知古微微躬身:"老哥,借问一声,魏家老宅怎生走法?"
老汉的眼皮猛地抬起,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异样:"魏家?早绝户了。那宅子邪性,闹白狐祟,去不得。"他吐出一口浓烟,烟雾在暮色中扭曲成诡异的形状。
知古心下冷笑,甚么狐祟,不过是族人谋夺家产的把戏。他幼时便被叔父以"克死双亲"之名逐出家门,如今偏要回来,看看这吃人的宅院究竟生得何等模样。
"多谢老哥提点。"知古故作惶恐,却暗中记下老汉衣袖上沾染的朱砂痕迹 - 那是矿工特有的标记。
暮色渐浓,山路崎岖。知古拄着竹杖,一步步向记忆中的老宅行去。残腿隐隐作痛,那是三年前在省城码头做苦力时,被工头打断的旧伤。想到这里,他的手指不禁收紧,竹杖深深陷入泥泞的山路。
转过最后一个山坳,老宅终于出现在眼前。飞檐翘角从竹林中浮出,似蛰伏的兽。门楣上"积善余庆"的匾额已朽坏半边,蜘蛛在"善"字正中结了好大一张网。
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尘土扑面而来。知古忍不住咳嗽几声,在空旷的庭院中激起回音。院中的老井已经被石板封死,井沿上却放着半碗清水,还在微微晃动,仿佛刚才还有人在此饮水。
正堂的八仙桌积了厚厚一层灰,但仔细看去,桌面有几道清晰的划痕,像是有人经常在此摩挲什么。知古点亮随身携带的油灯,昏黄的光晕在厅堂中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细长,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
突然,后院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动,像是枯枝被踩断的声音。知古猛地转身,油灯险些脱手。
"谁在那里?"他厉声喝道,声音在空宅中回荡。
唯有风声穿过破败的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知古握紧匕首,一步步向后院挪去。月光透过云隙,照见院中一口枯井旁,几个新鲜的脚印清晰可见。
脚印很小,像是女子或孩童的。知古蹲下身仔细察看,发现脚印旁还散落着几粒红色的朱砂,与镇口老汉衣袖上沾染的如出一辙。
夜枭在远处啼叫,知古只觉得后背发凉。这荒宅之中,显然还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抬头望向二楼那扇半开的窗户,恍惚间似乎看见一抹白影一闪而过。
"装神弄鬼。"知古喃喃自语,却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二十年前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 父亲暴毙那晚,他也是看见这样一个白影闪过窗前...
油灯突然剧烈摇晃起来,火苗忽明忽暗。知古护住灯焰,再抬头时,却发现枯井旁多了一样东西 - 一枚鎏金蔷薇钗,在月光下闪着幽微的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