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智勇,男,大学文化 ,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 松桃作家协会秘书长,高级语文教师,著有散文集《故乡印记》,现就职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芷江记忆
杨智勇
8月1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松桃县文联组织各大协会前往湖南怀化芷江开展“铭记和平 松桃有为”为主题的创作采风活动。
晨雾还未散尽时,我们的车已驶出城区,朝着芷江的方向疾驰。窗外的风景渐渐褪去钢筋水泥的冷硬,换成连绵的青山与成片的稻田。晨露在稻叶上滚成碎银,被初升的太阳照得发亮,远山如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幅晕染开的水墨画。
此行的目的早已在心底盘桓多日——去触摸那段熔铸着血与火的历史。出发前一夜,我特意搜索了芷江一些历史介绍,了解到芷江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空军基地,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地。那里的山是英雄山,水是忠魂水。”这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
车厢里很安静,没人刻意说笑。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心情像被晨雾浸过的棉布,又沉又软。既盼着快点抵达,去亲眼看看课本里写的受降坊、飞虎队战机,又有些怯生生的,怕那些沉甸甸的历史太过厚重,让人喘不过气。只有风穿过车窗时带着草木的清香,提醒着我们,如今的安宁,正是当年无数人用生命守护的模样。
当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时光的长河中。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缅怀之情,我踏上了前往湖南芷江的旅程,去参观那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以及充满民族风情的风雨桥,在这片土地上,追寻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唱响激昂的红歌,让心灵接受一次深刻的洗礼。
走进受降纪念馆,历史的庄严时刻,令我记忆犹新。
车子缓缓驶入芷江,远远地,一座巍峨的纪念坊便映入眼帘,那便是芷江受降纪念坊。它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无比荣耀的历史。
我们一行人排着整齐的队伍,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纪念坊。解说员早已在此等候,她身着正装,神情庄重,开始为我们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侵华日军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芷江向中国政府洽降,这里,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见证地。”
沿着纪念坊左侧前行,两旁松柏挺拔,气氛庄严肃穆 。道路的尽头,便是当年举行受降仪式的会场——受降堂。受降堂是一栋黑色美式鱼鳞木平房,外观朴素而又庄重 。走进受降堂,仿佛时光倒流,当年的受降场景历历在目 。
室内,东边的一侧墙上挂有孙中山画像,三张铺着雪白桌布的办公桌整齐地摆放着,其中两张为盟军一方的代表用桌,另一张为日方的代表用桌 。桌子上的名牌清晰地写着参加洽降仪式的代表姓名:萧毅肃、冷欣、柏德诺、今井武夫……这些名字,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坐标,将那段重要的历史时刻定格 。解说员轻轻抚摸着一张桌子,说道:“这些桌几椅子都是当年的原物,它们是历史的珍贵见证者,曾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投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的画面:中国代表们神情严肃,目光坚定,代表着四万万中国人民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投降;而日方代表则神情沮丧,低头认罪。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时刻,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果实,它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受降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片。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街道上尸横遍野,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孩子在废墟中哭泣……这些画面让人心痛,让人愤怒,更让人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而另一面墙上,则展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场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百姓们踊跃支援前线,男女老少齐上阵,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不惜牺牲一切。
探秘飞虎队纪念馆:国际友人的抗战传奇
离开受降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飞虎队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位于芷江机场旁边,一座造型独特的建筑映入眼帘,仿佛一架即将起飞的战机,象征着飞虎队曾经在蓝天中英勇作战的雄姿。
走进纪念馆,序厅里一架P40战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旁边站着两位飞虎队员的雕像,一位是中国籍,一位是美国籍,他们并肩而立,展现出中美两国在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坚定决心和深厚友谊。
解说员带领我们来到“虎啸长空”展厅,这里陈列着大量的飞虎队战机模型、照片、文献等资料 。一张摄于1943年的黑白照片让我停下了脚步 。照片中,中美空军联队在桂林秧塘机场宣告成立,连绵群山环绕着机场,泥地上杂草丛生,但战士们身姿挺拔,目光坚毅,中美两国国旗在风中猎猎飘扬 。解说员介绍说:“1941年8月1日,美国退役军官陈纳德组建了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飞虎队。他们的战机从芷江起飞,守护着至关重要的驼峰航线,为中国抗战前线运送了大量的物资,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展厅的一角,一件美国飞虎队飞行皮夹克静静地挂在椅背上,仿佛还留存着当年飞行员们的体温 。旁边是一部老式的手摇电话机,它曾传递着无数重要的作战指令,见证了飞虎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 。还有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飞虎队员们在战场上的英勇瞬间,他们驾驶着战机,与日军敌机展开激烈的空战,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保卫中国的领空立下了赫赫战功。
走出展厅,我们来到了室外,一座高大的陈纳德将军雕像矗立在广场上。陈纳德将军目光深邃,凝视着远方,仿佛还在关注着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解说员说:“陈纳德将军是飞虎队的指挥官,他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带领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听着解说员的讲述,我对陈纳德将军和飞虎队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正义和和平,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漫步风雨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抗战的记忆
午后的阳光洒在舞水上,波光粼粼。我们来到了龙津风雨桥,这座被誉为“世界第一大风雨桥”的古老建筑,如一条巨龙横跨在舞水之上。
风雨桥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工艺精湛,气势恢宏 。桥上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错落有致,店面门牌上的条幅均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制 。我们踏上风雨桥,脚下的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桥的历史沧桑。
桥边的简介告诉我们,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侗族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在抗日战争期间,风雨桥成为了连接滇黔的重要通道,为抗战物资的运输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它多次遭到日军战机的轰炸,但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一条“生命线”。
走在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桥两侧琳琅满目的侗族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我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活的烟火气。当年,无数的抗战物资通过这座桥运往前线,战士们从这里奔赴战场;而如今,它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了展示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们在风雨桥上停留了许久,感受着这里的一切。突然,不知是谁起了个头,一首激昂的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风雨桥上响起。我们纷纷加入合唱,歌声在桥上回荡,在舞水上飘扬。这歌声,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用歌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珍惜。
一天的参观行程结束了,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坐在车上,回头望去,芷江的那座纪念坊、那座飞虎队纪念馆、那座风雨桥,渐渐消失在视野中,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这次芷江之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国际友人在抗战中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感受到了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我们再次唱响那些红歌时,我们要让歌声中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免受外敌的侵略,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在这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