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悦”读分享⑪ | 民族实验中学校长杨彬推荐:《面向个体的教育》
图文:临清市教体局工会公众号
编发:五老志愿者韩积蕊
【编者按】开卷启智,书香润教 ——“领航者・领读者” 书记校长“悦”读分享专栏今日启航。我们坚信,书记校长的每一次捧读,都是一场无声的引领:带领教师在文字中萃取育人良方,带领学生在墨香中丈量世界广度,带领我们在共读中探寻教育初心。
本期,让我们走进民族实验中学,听杨彬校长分享《面向个体的教育》,在字里行间感受教育的热忱与力量。
【个人简介】
民族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彬
杨彬,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原临清一中英语教师、副校长。曾获聊城市优秀教师、聊城市师德标兵、聊城市国家教育考试优秀考试工作者、临清市优秀教师、临清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入选临清市首批专业技术系列“临清英才”。先后荣获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和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特级辅导教师称号。山东省特色学校建设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主编《高中新课标英语·课时详解随堂通》(必修一、必修二)两部,计60余万字,由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新课标新考纲新思路大成教学-英语》计30余万字,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临清一中工作期间,先后15次担任高三毕业班英语教师,教学成绩突出,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
【分享书目】
《面向个体的教育》,作者李希贵,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这部教育专著是李希贵同志在担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期间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全书共11个专题,84篇教育短文、教育案例,从学生,教师,课程管理等角度,阐述了教育要植根于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教育必须面向个体特点、关注个体成长的理念。
教育者的价值,不在于塑造了多少预期中的模样,而在于唤醒了多少意料之外的梦想。
当你全心为了学生,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校长心声】
学生眼中的希贵校长,是学生的首席服务官,男学生调皮地称他“贵爷”,女学生亲切地叫他“贵哥”。
教师眼中的希贵校长,是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深受爱戴的好校长,因为教师们都明白,当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校长眼中的希贵校长,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教育家,是新学校行动研究和北京十一学校育人创新模式的创立者,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
社会眼中的希贵校长,是中国教育领导学与管理学的大师和名人。十九大代表,国家督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名校长领航工程首个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誉和称号都是对他的肯定。
我眼中的希贵校长,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个纯粹的教育人。尽管更多的说是别人说,却是基于个人认知的对李希贵校长的立体描绘。
(摘自郭其俊《“十一学校”不曾远去,“希贵校长”值得铭记》
【读书心得】
让每个生命,在教育阳光下绽放自己的独特光芒
捧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他用生动的校园案例、敏锐的教育洞察,把“个体成长”安放到了教育大舞台的核心位置。希贵校长的实践与探索,如同一声春雷,唤醒了我们的教育初心: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而是让每个不同的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打破"工厂模式":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多样性
希贵校长认为传统教育就像标准化的工厂,学生是等待加工的原料,教师是流水线的工人,“产品”必须符合统一的质量标准。这种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模式,在强调创新能力与尊重个性的当下,其局限性愈发凸显。他在书中讲述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分层走班制:学生不再被固定在某个班级,而是根据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兴趣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这种打破班级壁垒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从口号到实践的跨越。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重构师生关系:从“权威灌输”到“对话共生”
希贵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理念,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深度启发。他介绍了十一学校的“导师制”:导师不仅指导学生的学科学习,也关注学生的学业规划、心理状态、生涯发展的全方位成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相互平等的“对话”,学生可以向导师倾诉困惑,也可以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学生成为“参与者”,重参与感,正是点燃学习内驱力的关键。
三、评价的革命:从“分数标签”到“成长图谱”
希贵校长认为“唯分数论”是当前教育的沉疴,他在书中倾注大量笔墨探讨评价体系的改革,他提出的“多元评价图谱”,令人耳目一新。在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档案中不仅有学科成绩,还有社团活动记录、志愿服务经历、个人特长发展等多维内容。一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多次失败却始终坚持探索,教师在评语中没有苛责其结果,而是肯定其科学精神;另一位学生在班级辩论中逻辑清晰但表达紧张,教师的评价既指出不足,更鼓励其发挥思维优势。
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希贵校长强调:教育的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成长。当我们不再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而是关注每个生命的独特闪光点,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唤醒灵魂”的事业。
四、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有用的工具”
在技术进步飞速更迭的时代,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希贵校长的答案发人深省:“面向个体的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是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健全人格,能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人。”他认为教育不能沦为培养“就业工具”的手段,而应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价值塑造和生命体验。
十一学校的“校园岗位”制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校园电视台台长到食堂监督员,从图书馆管理员到环保协会会长,学生在参与校园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责任担当;在组织活动、协调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这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本领,恰恰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核心能力。希贵校长认为:教育的场域不应局限于教室,整个校园、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课堂;教育的内容也不应止于课本,生活中的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养分。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与成全。当我们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当教育能回应每个生命的成长需求,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首“多元共生”的交响曲。我们不妨多给学生一次表达的机会,多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多尊重一种不同的想法。
正如希贵校长所言:“教育的改变,始于对每个个体的看见。”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在教育之路上慢走细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出自己的独特光芒。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
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运河浪花朵朵香,五老精神放光芒。关注后,点击运河浪花台标,即可阅读本台刊发的782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