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前的老城西街,可以说就是新蔡最繁荣的商业街,没有之一。尤其是年关将至,西街人流可谓摩肩接踵,身处熙攘,只听鞋底面擦擦磨地,而我恨不得捡到几分钱。一点儿也不夸张。
老城大十字街口往西二十多米处,有一家四间门面的国营理发店,路南朝北,记忆中去理发,理发椅座前,被剪去的头发一大堆。有许多人去拿一些头发,说拌着泥巴,可以泥锅台或是做锅腔子,当然了,都是邻居乡里乡亲的,谁想拿谁拿。
理发店西几十米处是政协楼、财政局家属院。西街中段靠近三眼井是药厂大门,对面是房产所。此外便是临街百货生意,百货送百科,熙攘叫卖,回忆处余音袅袅依依,那时代鲜活声影立体感官便浮现脑海。

八十年代后期,商贸路新市场就是相对于西街老市场来说的。老城西街挪走一部分商户,后来慢慢发展为以卖衣服、鞋子为主的商业街。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西街的衣服鞋子大部分店铺都是名牌居多,也可以说人们对于西街的服饰印象就是名牌效应。想买牌子的就去西街,想买便宜货就去新市场。
西街店面的名牌服饰,大多装修优雅明亮,透过一整扇落地玻璃,服装店朔料人体模型展示衣服,姿态优雅,高端大气上档次。店内灯光亮晶晶,音乐若隐现,老板青春靓丽。许多店面门头自二楼窗户上沿而下,整个的造型新颖别致,店名字体灯光透着朦胧色彩,底部射灯散漫显得雾气朦胧,光柱缓慢交合,仿佛在聚拢财气。而鞋店光景与此同外,一码码名牌,精致分列,显得干净利索。老板们小酌一口,茶具壶持,电视屏幕微波滋滋,镜头切换处彩光跳跃好不惬意。 那时候的老板们,生意好做,没有抖音竞争。虽然新蔡县城扩大,一般的买名牌服饰的,都认准老城西街。即便其他街也有服饰店,但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商场,到处都打价格战,而且抖音购物乱糟糟,生计艰难。就差店外张贴此店转让!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初见繁荣。店外音响交汇,广告词順溜精彩,城市街面聚集,一处尽显繁荣,不像现在四处开花。新蔡楼房最高层也不过六层,而且显得破旧,甚至红砖外露水泥勾缝。业余生活枯乏,影音娱乐即便电视也是富人家事,小年轻恋爱电影以观尽显时髦。因此没事逛街便是人们消遣时光之地。而老城西街,在当时虽然门面楼房,大多都是二至三层。然则由于形成了以服装鞋饰为主的商业街道,加之店内装修高雅,灯光靓丽梦幻,所以生意特别兴隆。那时候做生意,基本上不贷款,即便手头不宽裕,一般都是找亲戚朋友帮忙,也不要利息,请吃个饭或是掂箱礼品什么的。那时的人民民风淳朴,交往合厚,善良信任。那个时代,做生意的都是思想前卫,头脑机灵,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才,头脑活泛。他们进货都是拿着现金。小时候听着生意人说到武汉或是阜阳进货,我都羡慕不已,因此给我的印象,做生意的有钱。不过的确如此,可以说城市做生意的真是不在乎上班人的工资,而上班职工也很羡慕做生意的赚钱。
看着老板们穿着时髦的服饰,眉飞色舞的介绍描绘他们的商品。成交后开心数着人民币的样子,真的让人羡慕。人们有事没事的上街逛逛,悠闲的踱步,享受着街头美妙的乐音,目光游弋店内悦目的色彩,羡慕着做老板的悠闲。因此那个时代,西街在新蔡人民的心中,特别是购买品牌服饰这方便,无街能及,即便后来的商贸路也有品牌服饰零星分布,但是与西街相比也是靠边稍戏。
后来城市渐渐扩大,临街店面各种商品增多,加之各种商超综合销售。可以说直至而今,市场貌似繁荣,高楼大厦林立,灯光闪闪,字母广告内容诱人,城市夜色光影, 竟让星星隐去,白云不舍悠悠,看新蔡大地繁华似锦。
老城西街依然还是以服饰为主的商贸,每次路过,竟然看到现在店外,衣服鞋裤,挂着挥泪甩卖,商品标贴大大的或十九元或二十元的价码。有的老板竟然手持喇叭沿街吆喝着给钱就卖。现在的店面已经不是什么名牌服饰了,尽管一些店铺装修依然看似高端,音响混响,然而在如今城市市场的冲击下,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那些老板们,特别是甚至沿街喇叭吆喝的人们,给我的感觉甚至有的可怜,已经不是曾经让我羡慕的生意人了。
现在的老城西街,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城市的发展,高楼林立,商品丰富,价格低廉,特别是抖音冲击,老板们做生意仅仅是维持生计而已。因此无论从店铺楼房外观还是生意成交方面都已是今非昔比。 现在的西街依然是我经常路过的街道,可以说每次路过,余光只是偶尔触及,匆匆路过而已。而昔日的感觉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