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老龙头上遐想:
从魏武挥鞭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林居正
2025年8月22日上午,第六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召开,虽然没有到过山海关,但想起“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名联,心中无限神往。按照会议活动安排,我们参加“第六届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的嘉宾、作家、诗人一行33人集体参观了山海关老龙头景区。老龙头是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为防御蒙古骑兵及后金部队趁退潮或冬季枯水期从海上入侵,主持改建山海关长城,将东端延伸至渤海里,修筑了独特“入海石城”。因入海石城连同长城整体酷似巨龙探海,且由乾亥方深入水中,固得名老龙头!
走在入海石城上,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满目苍茫尽收眼底,唯见巍然长城于此一头深入渤海,宛如巨龙的颈项雄姿,正在奋饮那汹涌澎湃的万顷碧波。海涛拍击着“龙头”,发出阵阵的声响,激起千堆雪一般的水花——这正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巨龙之首,昂然迎向天风海涛。在此,我们极目海天,观宇宙之大,云舒云卷,奥妙无穷;俯大海之广,海天一色、天边做岸。以游目而骋怀身临其境,观渤海而远江湖,听波涛而宽天地也。
伫立在老龙头之上眺望,一片烟波浩渺,鲜见“打渔船”。不过,前方海面上有数艘巨轮正翻开白浪,行稳致远。然而,我们的巨龙正以它饱经沧桑而愈显坚韧的头颅,迎向时代奔涌不息的浪潮。当回望北上燕山如巨龙之脊,沿着起伏山峦伸展向无垠的远方,我的心中瞬间油然而生一种震撼与自豪!
老龙头方城回望,“天开海岳”石碑,以及高悬“雄襟万里”的澄海楼,顿悟乾隆皇帝“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磅礴与大气以及“人醉山海间”的诗意。最初是明初修建的观海亭,至万历年间,兵部主事王致中扩建为城楼,得名“澄海”,寓意“大海澄清,海不扬波”。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登临并题诗留匾,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炮火,1985-1987年按原貌修复。
回想1740多年前的三国,魏武帝曹操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策马扬鞭,登临碣石之上,胸中翻腾着囊括宇宙之志,双目所及,是苍茫大海吞吐日月之象,其胸襟之阔,何尝不似这浩渺烟波?龙的精神,自红山古玉中蜷曲的胚胎,经数千年演进终至蜿蜒于此入海长城之上,凝成挺立风雨之姿——其精髓不正在于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吗?纵然前路艰险,亦当如这龙头搏浪,迎风挺立不避万难!
我在想,或许大部分人没有理解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真正用意,镇九州龙脉,保卫大秦天下千秋永续才是其的最大愿望,而御敌目的并非最重要。事实上,万里长城也不可能有效御敌!真正可以御敌的则是民心,民心才是真正御敌的万里长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民心似水,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据史籍记载,戚继光在蓟镇期间,修建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东西绵延2000余里。增建的数以千计的首尾相应的敌台,随着蜿蜒曲折的地势,高低相间、参差错落,蔚为壮观。当然,对于万里长城的御敌效用以及花费巨资修建长城,明朝廷历来就有支持与反对两个阵营。当戚继光失去张居正(去世)支持之后,加上后期万历朝财政严重亏空,朝廷反对戚继光修长城的声音终占上风,以至于戚继光被调往福建任职。
传说320年前,清康熙皇帝率文武百官巡视八达岭长城,当他在长城上看到张廷玉涂鸦的“百年英雄百年梦,万里长城万里空”的诗句,立即召张廷玉觐见。之后,康熙就做一个决定,让已是六品的张廷玉担任知县,并嘱咐左右大臣:如果张廷玉政绩卓越,马上提拔重用。其实,是否维修长城之事,雄才伟略的康熙早就胸有成竹,而年轻的进士张廷玉不仅才华、智慧超群、出类拔萃,而且其格局和器识更与康熙大帝“英雄所见略同”。这是一般官员特别是绝大部分年轻的官员达不到的见地,这也是张廷玉可以达到其他人难以到达其地位、名誉之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康熙赏识张廷玉的真正原因。
1954年4月,千年风雷激荡于胸臆之间的伟人毛泽东,在秦皇岛写下《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把我们思绪带回历史长河,当年铁骑纵横、鞭指山河的魏武帝身影便如星斗般辉耀于时空深处。他扫荡群雄,廓清北域;他屯田安民,泽被苍生。得益于文采斐然的毛泽东主席的诗句,魏武帝挥鞭一瞬,终成了深刻华夏史册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然而,那历史烟尘终究飘散而去。巨龙曾蛰伏过,长城亦蒙尘于屈辱与血泪之间。但巨龙终非池中之物,百年的低首与苦难,只为蓄势待发,等待雄起与复兴。今日老龙头上,拂面而来的海风仿佛夹杂着新的气息——魏武挥鞭之地,已然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当然,二十一世纪,中华巨龙终于再次昂首奋起,如朝阳喷薄,照亮整个世界。这复兴伟业非仅流于宏大叙事,更如暖阳化入寻常巷陌,渗透着每一个细微角落。你看那“共同富裕”之蓝图,昔日曹操观海处,今日已成新城,曾经为生计行船走马的渔家男女,脸上也浮漾起平和满足的微笑,谈笑之间尽是幸福生活的滋味。巨龙目光所及,亦非囿于一隅:“一带一路”如巨龙伸出的巨爪,在茫茫海面上划出新的航线,牵引着万国舟楫穿行于五洲波涛之上,世界在巨龙的视野中渐渐聚拢、缩小,终将交织成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天相接之处,仿佛隐约传来不同肤色人群携手的合唱,那声音正越过千年碣石的传说,奔向未来。
这龙头探海,正是我们民族精神脉搏最为激越之处。昔日魏武挥鞭于此,已斗转星移;今之巨龙饮海,其势正万钧磅礴——那万里长城是它的筋骨,千秋沧海是它的心胸。它不单奋力于自身的振鳞,亦以其目光与力量,瞩望并牵引着人类未来命运那艘正在启航的巨轮,于万顷波涛间破浪前行。
然魏武挥鞭纵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怀激烈,终究未能挣脱英雄史观与疆域征伐的千年轮回,其功业亦囿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底色。尽管戚继光有“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之雄心壮志,其功业亦局限于“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历史的巨轮碾过千年烟尘,当毛泽东主席发出“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震天宣言,一面崭新而鲜红的旗帜终于在古老东方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从废墟中顽强站起,又经改革开放的春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换了人间”;及至伟大的新时代,“强起来”的号角响彻云霄。这非一人一鞭之伟力,而是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以“胸怀世界”造福全人类之鸿鹄之志,用聪明与智慧共同铸就的“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磅礴史诗!
千年往昔,魏武挥鞭所图者,不过中原逐鹿、一统江山。而今之中华,其胸襟与伟业早已超越个体霸业,直抵人类命运之巅。我们挥动的不再是征战之鞭,而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纽带,这金色丝路重新编织着亚欧大陆共同繁荣的梦想;我们倡导的不再是铁血疆土,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恢弘理念,这思想灯塔正穿透迷雾,为寰球治理贡献着不竭的东方智慧。昔日魏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目光止于苍茫波涛;今日中国凝望的,是星辰大海般的共同未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年挥鞭的魏武身影,已定格为史书上苍劲的一笔。而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大地上的壮丽事业,正以无远弗届之势,书写着属于人民、属于时代、更属于全人类未来的雄浑乐章。
值得指出的是,由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共同奏响的寰球交响乐,并非孤绝的高山流水,是以命运共同体为谱,以一带一路为弦。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其声磅礴,其势奔涌,其光永恒,盖过千年征尘里所有帝王将相的绝响。